(明報)06月02日星期一05:10AM
【明報專訊】上周五港股收市前的競價時段出現異常成交價格,10分鐘的競價時段成交達140億元,佔全日成交額16%;一些平時股價表現穩定的股份如中華電力 ,居然在這10分鐘內升5.15元,收市報7
0.5元,升幅接近8%;收市競價前的全日成交中,中電股價最多較前一日的收市價上升約2元,可見競價時段內,不論是成交量或是成交價均有不尋常的表現。
一些業界質疑兩點,一是5月26日開始採用的收市前競價機制存在毛病;二是有人為因素,大戶藉此機制做市。而港交所 的回應則指由於當天是摩根士丹利 國際資本(MSCI)一些涉及港股的指數調整成分股,指數基金須調整組合,確保能追蹤指數,所以在收市前要追貨,過往MSCI指數雖然不時有變動,但以今次的改動規模較大,涉及港股超過百隻,才引起這麼大的波動。
早上開市前及下午收市前時段的競價機制在歐美市場都有廣泛採用,亞太地區的澳洲 、日本 、韓國 、新加坡 及台灣 股市均有採用,以求得一個較準確反映市場供求的開市價和收市價;香港早於2002年實施早上開市前的競價時段,收市時段則由上周一開始實施。
我們認為,競價機制在國際上有廣泛的認可,而且學術研究的結果亦支持其優點,業界不宜過早否定其價值。究竟今次事件是一次偶合,碰上MSCI變動,加上業者對其影響未有充分的預期和準備,才有這種意外之感覺,還是確切存在有人藉此機制做市,港交所及證監會 應深入研究及分析當天的交易,並將數據和結論公布。
港交所亦應該向其他採用同一機制的交易所,了解它們當天的交易情,是否也如香港般受到MSCI指數換馬的衝擊。我們初步所見,同樣採用收市競價機制的台灣股市,周五尾市的成交亦高達193億台幣,佔全日成交11.8%。
財雄勢大自訂規則競價機制美資佔優
今次事件引起本港部分證券業者強烈不滿,我們認為原因是MSCI指數的變動一向對公眾的透明度不高;它的一系列指數是歐美基金作為追蹤環球各地區股市表現的指標,涉及的資金超過3萬億美元 ,它的任何變動都會引起基金要調整本身的組合,近年興起的指數基金更要亦步亦趨。不過,作為美國 一間私營公司,MSCI向公眾提供的資料有限,以今次換馬為例,在其網頁上公眾只能得悉新進或被刪除指數股份的名單,但還有更大量的股份只是在指數中所佔的比重有所調節,這些細節,MSCI只會向採用其服務的客戶提供,由於信息的不對等,令到跨國的大型券商及基金能及早部署,一般的散戶只能見到股價升,成交大增,才四出尋找原因,但大戶早已合法地飽食遠颺。
這現象突顯更深層的問題:美資在全球資本市場上有重大的影響力,不少遊戲規則都是美國制定的,它們再挾資本全球化的趨勢,令其在世界資本市場上的操作可以呼風喚雨。
散戶要跟國際大鱷周旋,我們認為,面向散戶的金融機構,特別是近年搶佔了不少散戶市場佔有率的本地大型銀行,實有必要加強本身的研究實力,向客戶提供充足的資訊,才能改善這種不平等關係。今天業者只提供一個交易平台,就收取數以十億計的經紀佣金,服務實未達至做「好的中介者」這角色的要求。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