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巴菲特式投資”:招招針對人性弱點

巴菲特法則是沃倫·巴菲特42年成功投資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則,核心精髓包括價值投資、邊際安全原則、集中投資組合、長期持有股權等,秉持巴菲特法則的投資者如凱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考慮到美國股市在過去20年增長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資者未能盈利的嚴峻事實,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歷史証明巴菲特法則是投資界的黃金法則。

  然而,盡管巴菲特法則為廣大投資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應用巴菲特法則獲得成功的人還是鳳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

  巴菲特法則執行的最大難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類本性的理解與超越,二是對投資價值判斷的專業性。前者涉及人類心理的奧秘,后者涉及對股票背后商業運營的洞察力(將另文論述)。任何投資市場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動,因而對他們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資市場的獨特視角。

  直覺判斷與四大錯覺思維

  “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

  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就是人類的直覺,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心靈活動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卻無法知曉。”人類的思維、記憶、態度都是同時在兩個水平上運行的,一個是有意識和有意圖的,另一個是無意識和自動的。我們的所知比我們知道自己所知的還要多。

  直覺是人類在長期進化中基因優化的結果,是人類反應及處理問題時的心理捷徑。股市中恐懼、貪婪、樂觀、悲觀等情緒均是無意識的自動的直覺反映,是人類的本性。為什麼人們會瘋狂地追漲(貪婪)、殺跌(恐懼)?為什麼股市不斷重演非理性繁榮與非理性蕭條的循環?就是因為直覺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直覺判斷一方面節省了人類的心智資源,另一方面也為人類帶來了錯覺思維。由於直覺存在敏感性、即時性、既定模式反應等特征,直覺在進行判斷與決策時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從而使人們產生了事后聰明偏見、過度敏感效應、信念固著現象、過度自信傾向等錯誤思維,這在股市投資決策中充分反映了出來。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從眾與群體極化

  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

  從眾是指人們受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信念。旅鼠行動是經典的從眾案例,這種生長在北極的小動物每當種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會集體跳海,自殺身亡。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從眾研究試驗中,人類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從眾傾向。

  從眾可以引發群體極化效應,即群體成員的相互影響可以強化群體成員最初的觀點與信念。群體極化效應的產生原因有兩條,一是群體成員傾向於與其他成員保持行為與信念的一致,以獲取群體對他的認可及團體歸屬感﹔二是群體成員在對需要決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時候,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從眾與群體極化效應在人類的投資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人們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貪婪的瘋狂而拼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制購買的誘惑﹔而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而拼命殺跌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制拋售的沖動。這種從眾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預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決策,大家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的區間范圍之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很顯然,這樣做不僅需要專業的價值評估水平,更需要抵制從眾壓力的堅定意志與敢為天下先的巨大勇氣。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教導他要從股市的情感漩渦中拔出來,要發現大多數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他們購買股票不是基於邏輯,而是基於情感。如果你在正確的判斷基礎上獲得符合邏輯的結論,那麼不要因別人與你的意見不一致而放棄,“你的正確或錯誤都不會是因為別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的數據與邏輯推理正確。”巴菲特遵循了老師的教導,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並將抵制行業慣性作為他所歸納的12條最重要的投資准則之一。在對Notre Dame商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講時,他歸納了37家投資銀行的失敗原因:“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呢?我來告訴你們,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為。”

  根據合理的數據與邏輯得出的理性判斷,從不為他人的觀點所動﹔他隻投資於自己搞得懂的產業與公司,在公司調研上親力親為,從不借助他人的判斷。他將投資活動比喻為打棒球,他認為投資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沒有選擇地擊打投過來的每一個球,而投資隻需要選擇擊打那些最有把握擊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適的球沒投過來之前你隻需要躺著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說,巴菲特是少數有理性與勇氣爬出虛假信息洞穴獲得理性光明的人。

TOP

從眾與群體極化

  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

  從眾是指人們受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信念。旅鼠行動是經典的從眾案例,這種生長在北極的小動物每當種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會集體跳海,自殺身亡。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從眾研究試驗中,人類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從眾傾向。

  從眾可以引發群體極化效應,即群體成員的相互影響可以強化群體成員最初的觀點與信念。群體極化效應的產生原因有兩條,一是群體成員傾向於與其他成員保持行為與信念的一致,以獲取群體對他的認可及團體歸屬感﹔二是群體成員在對需要決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時候,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從眾與群體極化效應在人類的投資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人們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貪婪的瘋狂而拼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制購買的誘惑﹔而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而拼命殺跌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制拋售的沖動。這種從眾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預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決策,大家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的區間范圍之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很顯然,這樣做不僅需要專業的價值評估水平,更需要抵制從眾壓力的堅定意志與敢為天下先的巨大勇氣。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教導他要從股市的情感漩渦中拔出來,要發現大多數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他們購買股票不是基於邏輯,而是基於情感。如果你在正確的判斷基礎上獲得符合邏輯的結論,那麼不要因別人與你的意見不一致而放棄,“你的正確或錯誤都不會是因為別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的數據與邏輯推理正確。”巴菲特遵循了老師的教導,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並將抵制行業慣性作為他所歸納的12條最重要的投資准則之一。在對Notre Dame商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講時,他歸納了37家投資銀行的失敗原因:“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呢?我來告訴你們,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為。”

  根據合理的數據與邏輯得出的理性判斷,從不為他人的觀點所動﹔他隻投資於自己搞得懂的產業與公司,在公司調研上親力親為,從不借助他人的判斷。他將投資活動比喻為打棒球,他認為投資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沒有選擇地擊打投過來的每一個球,而投資隻需要選擇擊打那些最有把握擊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適的球沒投過來之前你隻需要躺著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說,巴菲特是少數有理性與勇氣爬出虛假信息洞穴獲得理性光明的人。

TOP

信息洞穴與事實真相

  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証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

  國外一些研究伊拉克問題的專家指出,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出身平民,精明能干,通過奮斗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但他作出了兩次關鍵性的重大決策失誤,導致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次是入侵科威特,這是基於美國不會武力干預的判斷﹔第二次是在核武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這是基於對自身武裝力量的過高估計。為什麼像薩達姆這樣精明的人會犯這種錯誤呢?專家分析,薩達姆實際上是一個信息洞穴人,他所接觸到的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級官員所壟斷,而這些官員往往或是依據自身利益來歪曲、加工與屏蔽信息,或是投其所好,報喜不報憂,以此保住官位。於是薩達姆呆在虛假信息的洞穴中,看不清洞穴外的事實真相,作出基於錯誤信息的錯誤判斷與決策也就理所當然了。

  投資者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投資市場上活躍著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東及管理層、公募與私募基金、証券公司、普通股民、投資咨詢機構、媒體、銀行、律師及審計事務所等主體,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每個個體都處於食物鏈的某一個環節,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時常有意識或下意識地發布、制造、誇大、歪曲信息。由於信息發布者“裁剪”信息的內容,不少人被虛假或片面信息所操縱,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典型的事例是上市公司高管與莊家相互勾結,配合莊家對股價的操縱而制作財務數據、發布虛假消息,最終受損的是普通散戶。此外,普通投資者對龐雜信息的識別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持,更容易受到愚弄。例如前一階段我國擬發行1.55萬億特別國債的緊縮效應就被高估,而我國今年上半年看似不高的CPI指數(3.2個百分點)使普通投資者低估了通脹的可能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CPI指數的構成比例不合理所致。

  巴菲特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証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樣不天天緊張地盯著盤面的變化,這使得他的投資工作非常輕鬆,他有時甚至在家中一邊享受天倫之樂、一邊工作,美國股市上世紀80年代末崩盤的那一天他甚至無暇關注股市。巴菲特隻相信自己

TOP

如何應對人性的弱點

  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

  客觀地說,直覺、從眾等人類本性並不是絕對的缺點,我們的主觀體驗是構成人性的材料,它是人類對藝術和音樂、友誼與愛情、神秘性與宗教體驗的感受源泉。但必須承認,上述人類本性會造成錯覺思維、錯誤判斷和錯誤行為,這一現象在投資活動中充分表現出來。巴菲特法則的核心並不是他所創立的12條投資法則,任何所謂投資真經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靈,隻有其背后的真正原則與規律才會永恆,巴菲特在投資活動中對人性心理弱點的克服與利用正是這種永恆的法則與邏輯。人性之所以被稱為人性,就是因其源自於自身並難以克服,但仍然有應對之道,人們可以從態度、反思、試錯與時間四個維度來修煉自己,克服人性弱點,獲取滿意的投資收益。

  首先,正確的態度是克服心理弱點的基礎。我們應當正視與承認人類具有局限性這一事實,這種對人類能力的自謙與懷疑是科學與宗教的核心所在。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對此有精彩的論述,“科學同樣包括直覺和嚴格檢驗的相互影響。從錯覺中尋找現實需要開放的好奇心與冷靜的頭腦。以下觀點被証明是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開放而不被操縱。”在投資活動中樹立這一態度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極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就不能最大限度獲取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發現環境的轉變與新的規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投資機會﹔而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信息,就容易受到他人的蒙蔽與操縱,從而陷入無數的投資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方法。正如蘇格拉底的曠世名言所說:“不加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反思與總結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也是提升投資活動與投資決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認識到,“任何一個單獨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為世界是很復雜的。任何一個真理如果脫離了和它互補的真理,就隻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資決策之前,不要先入為主與過分自信,務必從反對這一投資決策的角度進行思考,試著提出反對的道理與理由,或是咨詢其他投資人的意見,尤其重視反對者的意見,這種反思與多重思考會極大地完善、豐富與修正你的投資決策,提高投資決策的質量。

  再次,試錯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手段。人類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資市場是錯綜復雜與不斷變化的,人們不可能窮盡投資決策所需的一切信息與規律,因此有效檢驗投資決策正確與否的手段就是試錯,對可能的投資方法與對象進行嘗試性投資,將投資手段與方法放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對試錯的批評可能在於兩點,一是認為試錯的代價過於高昂,二是投資的時效性,當發現投資機會時該機會已喪失。對第一種批評的對策是將降低試錯籌碼,當確認投資決策有效時再進行大筆投資﹔對第二種批評的對策是試錯檢驗對象的選擇,不是具體的投資對象(如具體的股票),而是投資的規律與哲學的檢驗(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資規律)。

  最后,掌握投資決策時間是克服心理弱點的補充。人類的心理本性具有極強的時間敏感性,在理性與感性的斗爭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性往往由強變弱,理性往往由弱變強。人類大多數的錯誤都是出現在一時沖動的情形下,人們常常會在一時沖動下做了某種行為,事后又追悔莫及。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事情剛剛發生之時,會誇大導致事情發生的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造成思維偏見與決策失誤。這在人類投資活動中也很常見,大漲與大跌都會在發生之時極大地刺激人們的神經,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產生買入與賣出的沖動,而沖動情況下作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