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平日工作常要久坐,若加上少運動,肌肉欠缺訓練,隨時加快肌肉流失,令肌肉力量下降,即使仍屬壯年也會像長者般,容易因肌力不足,導致周身痛或失去平衡受傷。體適能專家指出,要預防肌肉流失應從「後生」做起,日常要多做強化肌肉運動及多步行。
當過了青春期,肌肉便會停止生長,約25至30歲便開始流失,若平日少做運動,可早於青春期完結後,肌肉就逐漸流失。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體適能專家游頌輝表示,外國曾有研究指30至70歲年齡群,每10年平均流失6%肌肉,當踏入60歲,每年肌肉流失更增到1.4%至2.4%,反映年紀越大,肌肉流失越快。隨著生活及工作模式轉變,體力需求減低,肌肉運用也減少,「交通發達令人行少咗路,多搭咗電梯,少行樓梯,成日久坐用電腦、體重增加,整體都令人郁少咗」。
游指,流失最快為下肢肌肉,相信與愛久坐、太少跑步或步行有關,其次為核心肌肉、膊頭及背肌等平日較少用肌肉。肌肉流失快可增加受傷風險,包括日常生活及運動期間,引致痛症的機率亦高。下肢肌肉流失快,如四頭肌、即大腿前方肌肉,會令膝關節變得不穩定,增加關節軟組織發炎及磨蝕風險,引起膝痛。
落車時「叉錯腳」、扭傷膝關節或足踝關節都是一個警號,因大腿肌肉不足,未能緩衝腳著地時的衝擊力,讓關節承受衝擊力而出事。壯年人若大腿肌力不足也會出現上述情況。落巴士樓梯時行得「唔穩陣」,都可能是肌肉不足表現。平日少用核心肌肉,同樣加快流失。當核心肌肉「唔用力」,便容易引致錯誤姿勢,如「凸肚腩」等問題,另增加腰背痛或扭傷腰部的風險尤其搬重物期間。
此外,肌肉不足都影響做帶氧運動效果,例如跑步唔夠快及劇烈度,對心肺刺激會減少。日常可透過仰臥起坐(sit-up)及掌上壓測試,分別評估自己的腹肌及上肢的肌力。一般人若有運動鍛鍊,應可做到「中等」或「一般」水平,但平日缺乏運動及常坐著,就未必能達標。
游指,強化肌肉運動,可增加肌肉耐力及力量,長者多做肌肉訓練可減低跌倒風險。日常宜多走路,如放工提早一個站落車行路回家,或站立講電話等,有助增加整體活動量。該中心與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進行一項長者「肌肉減少症」研究,65歲或以上人士可參加,費用全免,可致電2632-2190或2252-8826查詢。
進食含豐富蛋白質及維他命D的食物可幫助身體製造肌肉,預防肌肉太快流失。蛋白質食物包括奶類及其製品如芝士,豆製品如豆腐、低糖豆腐花、低糖豆漿,果仁如杏仁、黑豆、腰果、合桃及八寶粥等。惟腎病患者因身體難分解蛋白質,不建議亂食。
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營養師黃以昕表示,一般人飲食充足及豐裕,很少會因缺乏蛋白質引致肌肉不足,反而長者、素食者或減肥人士便有可能出現此情況。長者普遍因為牙患或牙齒數目不足而很少食肉,導致缺乏蛋白質,令肌肉加快流失,建議進食「煮腍啲嘅肉」,或多吃其他蛋白質食物例如豆腐等。家人為長者烹調食物時可多花心思,炮製一些含蛋白質又容易入口的菜式,如蝦米蒸水蛋、馬蹄蒸肉餅、老少平安(即魚肉豆腐)、枝竹花生燜肉片等。
素食者因不吃肉類,黃建議要適量補充其他含蛋白質食物,包括豆腐、豆類等,例如紅腰豆、雞心豆等。另外,不建議市民靠戒食肉減肥,因身體缺乏蛋白質,會加劇肌肉流失。身體吸收維他命D也有助預防肌肉流失,包括適量曬太陽、或吃含維他命D食物,如三文魚、沙甸魚及吞拿魚等。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