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老了不一定無牙,長者護理口腔無難度

誰說老了就一定會無牙?這個觀念早已過時,現在的老人家很多都仍有一副硬淨的牙齒,但假如他們沒有做好口腔護理,當自理能力下降時,牙患問題便會很快出現,成為影響長者健康和生活的一大隱憂。65 歲的杜婆婆,近日一直悶悶不樂,食慾不振,後來家人追問才知道原來婆婆持續牙痛,但覺得痛一陣就無事,所以遲遲不去看牙醫。不過,正所謂「牙痛慘過大病」,最終婆婆在家人力勸下才肯求醫,結果因為情況嚴重而被醫生建議杜牙根,花了幾千元令婆婆由牙痛變為「肉痛」。

衛生署過去進行的調查便發現,即使口腔出現症狀,但逾半長者在問題惡化至忍無可忍前也不看牙醫。衛生署牙科外展服務計劃高級牙科醫生蘇漢澄指出,很多長者對口腔問題都忍得就忍,直至無法忍受才會看牙醫,但其實很多口腔問題都可以透過適當的護理作預防;即使有牙患,若能及早治療,不但可以免除病人自己辛苦,也可以有更多的治療選擇,「唔使一定剝牙或補牙」,費用亦可以較為便宜。

事實上,很多長者以為「日日刷牙、食少咗糖」便能預防牙患,但其實並不然。蘇醫生稱,見到有些長者因為太用力刷牙而刷傷牙肉或刷蝕牙齒,惟單是刷牙並不夠,也要清理牙縫;而少吃糖不能改善口腔衛生,最重要是減少進食次數,因為牙齒接觸食物的次數愈多,牙患出現的機會也愈高。

除了自己細心護理之外,牙醫也是好幫手。衛生署牙科外展服務計劃牙科醫生羅韻清表示,每個人的牙齒狀況並不一樣,尤其是長者可能有其他病患或需要,因此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十分重要,牙醫會因應狀況給予意見,令市民可以用「啱自己」的方法護理牙齒,才能有效減低牙患出現的機會。

隨著社會的衛生水平改善,加上對護牙認知不斷提升,市民的口腔衛生狀況也有改善。以居住在社區的長者為例,「無牙」一族由以往的超過1 成跌去近年的百分之五左右,而近6 成長者更擁有20 顆或以上的牙齒。羅醫生稱,正因為長者愈來愈多牙,所以更需要適當的護理,保持口腔衛生,否則當健康情況轉差,自理能力下降,可能無法如常刷牙和用牙清潔口腔,口腔衛生也會急劇變差,令長者要承受口腔問題帶來的困擾和影響。

居住在護養院的長者,自理能力一般也較差,口腔健康狀況亦較為不理想。蘇漢澄醫生指出,過去進行的調查顯示,9 成院舍長者都需要不同程度的牙醫治療,但最終因為健康風險及個人意願等因素,可以接受治療處理問題的約只有3 成。衛生署於去年推出牙科外展服務計劃,為居住在院舍的長者提供牙科服務。蘇醫生稱,計劃的重點並不只在於治療長者的牙患,而是希望透過計劃讓長者能得到口腔檢查和護理,即使病人不能接受治療,也可以跟進及控制他們的口腔問題,以及教導院舍護理員如何護理長者的口腔衛生,從而提升長者的口腔健康水平。

他說,過去院舍較少理會長者的口腔衛生問題,外國的情況也一樣,原因是傳統認為「老人家無牙,唔使護理」,但實際上現在及未來入住院舍的長者都有更多牙齡,因此有需要改變這方面的文化,以改善院舍長者的口腔護理,有助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他謂,理解口腔護理是「好個人」的事情,由別人幫助會為長者帶來衝擊甚至抗拒和難受,這便需要整個社會慢慢明白和接受。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