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湊B 抱B 易勞損,換來一隻「媽媽手」

現代男女傾向遲婚遲生育,而寶寶出生後當然是百般呵護,哭時會抱,餵奶時也抱,睡覺時亦要抱,簡直是愛不釋手,就算多疲倦仍死忍繼續抱抱,結果因為筋腱過度耗損而換來一隻「媽媽手」。陳小姐年多前幫妹妹照顧剛出生的小姪女,由於是家中第一位小寶寶,所以全家人傾心出力照料,完全不假手於人。由於陳小姐正在待業中,當妹妹放完產假後,她每天時刻也抱住寶寶,結果數星期後左手開始感到疼痛無力,初時不以為意,後來連手肘及膊頭也發出痛楚,求醫後發現她有「媽媽手」。

骨科專科醫生梁家騏指出,「媽媽手」是一種狹窄性筋腱炎,成因是手腕內側的第一背腔室(First Dorsal Extensor Compartment)內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筋腱,因重複郁動過多,與筋套經常磨擦,於是出現腫脹發炎,有時更會形成水囊。常見症狀是大拇指至手腕處出現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及活動時有「卡住」的感覺。「筋套的作用是令筋腱不會移位,但當筋腱腫脹時便會無法順利通過,要加大力度才能令卡住的筋腱穿過筋套。」梁醫生稱,新手媽媽因為缺乏經驗,抱嬰兒時「唔識用力」,加上姿勢又不正確,便容易形成「媽媽手」,尤其是平日少做家務及運動的一群便更為高危。

事實上,很多新手媽媽都「中招」,例如電視藝員陳豪的妻子陳茵媺便因為照顧初生兒而患上「媽媽手」,而歌手楊千嬅數年前誕下兒子後,也患上手部筋膜炎,需要戴手托保護。但原來除了手部使用過度外,懷孕後期身體的賀爾蒙分泌也有關係。梁醫生解釋,婦女在懷孕後身體會增磅腫脹,而到生產前更會分泌鬆弛素以便讓生產過程更加順利,惟筋腱的彈性卻因而減弱,產後身體又疲累不已,即使做回平日份量的工作也未必可以承受,更何況產後有大量湊嬰兒的工作,所以出現勞損性的「媽媽手」並不出奇。

雖然「媽媽手」一般較常見於需要照顧嬰兒的主婦,但其他人照顧嬰兒時姿勢不正確,同樣有機會患上。梁醫生近期便見到不少婆婆便因為照顧嬰兒導致「媽媽手」而求醫,一來因為手部活動量大增,二則年紀大筋腱也如身體一樣退化衰弱,故也較易出現勞損。

「媽媽手」的形成,與郁動手腕的次數、用力的方向及頻密程度有關,如握手般上下搖動便最傷,較易出現勞損,而拇指用力愈大,筋腱轉彎的力度也愈大,勞損亦愈容易發生。梁醫生稱,想避免患上「媽媽手」,便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用力時間持續太久,例如抱嬰兒或提重物時,儘量讓五指拼攏,而手掌、手腕則要保持水平不要屈曲,這樣可令重量較平均分攤,減少虎口及大拇指的負荷,同時亦要多做伸展運動,讓家人分擔湊嬰兒的工作,都有助減輕手腕的壓力。

患上「媽媽手」不只是手部痛楚無力,有時連扭毛巾和開鎖匙開門也手痛不已,病情嚴重時痛楚可能會伸延至前臂及上肢,令患者無法提舉手部,提取物亦乏力。梁家騏醫生指出,治療「媽媽手」並不複雜,一般可以透過手托固定拇指,避免其郁動令勞損問題持續,而消炎藥可幫助控制筋腱炎症,藉以紓緩不適。不過,若藥物治療無效、腔室有水囊或情況嚴重,病人便要考慮做手術。梁醫生指手術主要是放鬆筋套,當筋腱不再被「勒住」,磨擦自然會減少。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