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不明原因發燒,中醫怎麼去救?

發燒大部份是感冒引起,三天左右就會退燒。但有一種發熱(幼兒體溫達攝氏38度、成人攝氏37.5度以上)特別令人困擾,患者長期感到發熱不適,住院檢查超過一星期也找不出病因,這種情形就稱為「不明熱」。

不明熱患者常需做許多檢查,以便釐清可能病因。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一開始會先抽血、血液培養、驗尿、照X光或超音波;下一步會做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找出身體哪個器官發炎。如果還是找不到原因,醫師會建議病患做侵入性的檢查,像切片、骨髓穿刺或抽腦脊椎液等。

然而,有些病患與家屬東奔西走,歷經一連串繁複的檢查、求診各科醫師,也吞了不少退燒藥,依然找不到原因。患者每天嚷嚷身體在發熱,什麼事都不能做,甚至有醫師直接告訴患者:「發燒沒有達到攝氏38度不必來看診。」使病患與家屬頓時覺得孤立無援。 

當所有能做的檢查、轉診、轉院都跑過一輪,發熱原因仍撲朔迷離,恢復健康看似遙遙無期,這時中醫能幫上什麼忙?

外感與內傷引起發熱,中醫辨證論治,幫人體回歸平衡

找不到病因讓人頭疼,「但不代表不能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申一中一語道破。

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余雅雯也提到,有時檢查結果是正常的,可是患者會自覺身體在發熱,又不到西醫界定的發燒標準,「這時候辨證論治就是我們的強項,」中醫會根據患者的症狀表現來緩解熱,使人體回歸陰陽平衡。

臨床上看到不明原因發熱的患者通常以低熱偏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指出,發熱在中醫裡分成許多種,如身熱肢寒、惡寒發熱、低熱或潮熱等,許多年長者因免疫機能降低或新陳代謝不佳,發熱情形多屬於低熱,體溫約介於攝氏37.5~38度之間,摸起來有點微燙,但又不是超過攝氏39度的高燒。

引起發熱的原因大致可分成外感發熱及內傷發熱。

「發熱是一種訊息,」余雅雯解釋,中醫將侵犯人體致病的因子稱為「邪」,外感發熱是身體受到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病邪入侵,免疫系統為了對抗,就會啟動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告訴人身體出狀況。

內傷發熱則是因身體過度勞倦或久病堵塞體內,形成「瘀」而發熱。內傷發熱又可下分為陰虛、血虛、氣虛、痰瘀等多種證型,其中以「陰虛」引起的發熱最為常見。

陰陽是人體平衡的兩大元素,不過當這個平衡被破壞時,陰陽就會失衡,「發熱就是一種陰不制陽的現象,」申一中說。

陰虛證的患者體內的津液、精、血等陰液不足,主要臨床表現為口乾舌燥、潮熱盜汗,有些患者還會合併便秘症狀。「簡單來說就是水不制火,這時就要補水。」申一中比喻,燒開水時,如果壺內水乾了,瓦斯爐上的火勢會變大,這時就應加水,而非滅火。

中醫會再根據個人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狀態來決定用藥,治療時多從清熱及滋陰兩方向著手。常用的清熱中藥如石膏、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或龍膽瀉肝湯等;滋陰則多用增液湯、六味地黃丸、豬苓湯、五苓散或大、小承氣湯,不僅瀉熱也能讓人體保有水分。

另外,中醫的瀉法包含發汗、放血、利大小便或下吐,能快速將體內瘀熱代謝出去。但陳朝宗提醒,除非患者身體狀況還不錯或處於高熱狀態,醫師才會考慮使用,一般還是以溫和的調養為主。

一發熱就吃退燒藥,恐不利醫師診斷

不明原因發熱以年長者和幼兒居多,年長者因免疫機能衰退,孩童可能是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全,兩者都很容易受病邪影響而發熱。但如果是同樣的病邪引起發熱,年長者的免疫機能較差,發炎反應沒那麼快,加上氣血循環不佳,低熱時往往沒有察覺,復原速度也相對較慢。

至於有哪些情況應提高警覺?余雅雯說,攝氏40度以下、三天以內退熱或期間熱度有高有低的都算還好;不過如果是長時間反覆發熱、高燒到攝氏39~40度且無降溫傾向,就要懷疑是否為感染或腫瘤引起,恐引發生命危險,應住院檢查。

不少病患想靠打針或吃退燒藥降溫,但發熱是免疫功能對抗病原的正常反應,如果未找到發熱原因前就積極降溫,反而不利醫師診斷與治療。

也有人會使用冰枕,不過冰枕只能讓皮膚表面溫度摸起來沒那麼熱,實際上體溫調節中樞的溫度依然沒有下降,被視為無效的治療,黃立民說。

家屬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包括打造一個能讓患者舒適安心的居家環境,並經常留意患者的身體狀況。

例如,許多人以為發熱時不應吹冷氣,甚至拚命加衣服,希望把熱「逼」出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觀念。室內還是要保持通風,讓空調維持在攝氏25度左右,並幫患者補充水分,或是用擦澡方式讓患者覺得體熱被緩解。

黃立民提醒,看診時提供醫師愈多線索愈有利於診斷。像病患應回想是否曾在某段時間長疹子,若身體有合併其他併發症、家族病史、近期曾到哪裡旅遊、有無接觸動植物等,也都要一併告知醫師。

平常還可從小細節觀察患者身體是否出現不適。像每天幫患者記錄不同時段量體溫的結果,留意患者是否表現出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精神萎靡、意識不清、經常昏睡、呼吸困難、心跳太快或太慢等狀況。

掌握基本原則,遵照醫囑做檢查,以正規方式如服藥或打點滴緩解症狀,不要尋求來路不明的療法;治療過程中保持耐心,並提供患者一個舒適的環境,其實不明原因的發熱沒有想像中難解。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