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慢性牙周病普遍,盡早了解成因預防

根據各地研究,80%至90%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其中大部分屬於慢性牙周病,基於情況普遍,很多患者習以為常,甚至掉以輕心。嚴重的慢性牙周病,後患無窮,不想為時已晚,及早了解成因作出預防,及盡快處理牙周病十分重要。

不少人視牙周病為「熱氣」所造成,病發兩、三天後,病徵減低,患者自以為已經痊癒。但事實上,每次發病已暗暗侵蝕牙周組織,到發病至不能忍受時,牙齒可能再沒有足夠牙槽骨及其他支撐,站不住腳。傳統以來,這階段可做的事不多,所以坊間普遍認為牙周病是不治之症,脫牙成唯一的出路。牙周治療科專科醫生李家樑指出,有很多解決方法處理比較嚴重的牙周病,但大前提是,病人必須明白牙周病如何形成,以及哪些生活習慣會影響牙肉健康。

牙周病是個統稱,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受到藥物影響,或由其他疾病誘發之牙肉變化。分為慢性和急性,大部分是慢性,急性患者往往在35 歲前發病,患者只佔所有牙周病的幾個百分比,通常涉及遺傳因素,亦通常與一種細菌「放線共生放線桿菌」有關。另外,可從影響範圍而分為廣泛性牙周病與局部性牙周病,處理手法亦不盡相同。「大部分的牙周病由細菌感染,現已知道某幾類細菌特別容易形成牙周病。細菌在口中一定有,由牙齒表面完全乾淨,演變成堆積可分泌及引發對牙周組織造成破壞之細菌,通常需要經過4 個月時間左右。」

一般而言,牙齒徹底清潔後,一經進食,細菌會黏付在牙齒上,形成牙菌膜。牙菌膜猶如一個棚架,最外面的一層是先頭部隊,外層的牙菌膜會跟內層的牙菌膜互通消息,互補不足。如內層的牙菌膜不受任何干擾(例如用牙刷、牙線或洗牙清潔),任由它穩固成長,牙菌膜聚積一定時間後,便釋放一定數量的毒素,成為會侵蝕牙槽骨的滋擾。有些人誤以為,牙菌所產生的毒素,是侵蝕牙槽骨之元兇,研究所知,實質是自體白血球細胞,受細菌的滋擾而釋放侵蝕牙槽骨的因子。「這解釋了為何一些人從未洗牙,滿口牙石,卻可能未有極嚴重的牙周病,原因正是他們沒有受遺傳因素影響,反之家族內有嚴重牙周病,抵抗能力較弱的人士,或免疫力因病減低,例如糖尿病患者、先天性自體免疫系統有問題,或身體白血球反應過激,並釋放過量侵蝕牙骨因子的人士,都是牙周病的高危一族。」

他強調,為阻止牙菌膜長期堆積,形成牙周病,每天徹底用牙刷及牙線,清潔牙齒表面及牙縫,定期由專業牙醫清洗牙石及其他難以觸及之牙齒表面,例如大臼齒向後位置。要知道,定期清洗及長期檢測其清潔習慣,才會減低病患復發之情況。某些生活習慣,如吸煙,是牙周病另一個危險因子。「香煙內多種有害物質直接影響白血球活動能力,亦直接妨礙微絲血管的血液供應,尼古丁使到厭氧細菌變得活躍,而厭氧細菌會釋放出刺激牙肉系統之因子。」

吸入香煙的位置(在上顎內側牙肉),此處首當其衝受害。有一點要注意,香煙裏有令血管收縮的成分,以致在患處未必出現紅、腫、流牙血等徵狀,病徵統統隱藏起來,當發現嚴重牙周病時,可能為時已晚。有臨床發現,吸煙人士對牙周治療的反應較差。另外,壓力也會影響身體對細菌的反應,故此睡眠不足和生活壓力大的人,比較容易患上牙周病。

牙周病的常見徵狀,先會出現紅、腫、熱、痛,繼而有牙瘡,牙齒無力咬食物。「牙肉出現徵狀,體內的白血球會自動跟細菌『打仗』,徵狀因而暫時靜止,造成間歇性發病的情況,病人見自己時壞時好,因而掉以輕心。總括而言,如本身先天有家族牙周病,再加上牙齒清潔欠佳、沒有定期檢查牙齒及洗牙,免疫力有變,並有吸煙習慣或生活壓力過大,患上牙周病的機會便會極高。」

處理牙周病,重點在避免復發及提供一個理想清潔環境,給牙肉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口腔衛生,牙齒經常保持清潔,已是成功第一步。「牙石是最常藏污穢物的地方,經過洗牙,能清除牙石,患處會出現一些正面反應,例如牙肉收緊、牙袋收縮。病人自行清潔變得比較容易,污穢物不易積聚。」

另外,有兩隻牙腳或以上的牙齒,牙腳中間的凹凸坑紋最不易清潔,醫生可以使用特別纖幼的儀器,把牙腳表面徹底清洗。凡5 毫米或以下的牙周袋,可在局部麻醉下作深層的清潔,但在7 毫米以上的牙周袋,單靠深層清洗未必有預期的效果。若然康復情況未如理想,病人或需要進行一個小手術,使未能清洗到的牙腳也得到照顧。

現時治療牙周病還有一些新概念,就是透過牙槽骨再生手術,還原牙槽骨質組織,令牙齒康復後更易於清潔及還原牙骨組織之支撐,適合與否要視乎專科醫生診斷而定。當病人的牙周病受到控制,若只有其中一隻牙齒再次出現牙周袋,此時可利用激光清洗及處理該情況,未必需要經歷整個洗牙及治療程序。

李家樑醫生表示,一般人可以利用「牙周病風險評估」,將年齡、缺失牙齒數目、流牙血情況、牙袋超過5 毫米之隻數、牙槽骨喪失百分比、健康狀況、生活習慣等資料輸入,經過系統分析,便可知道是屬於牙周病高危、中危或是低危一族,再決定日後檢查之密度及治療方向。高危人士可能需要3 個月見一次醫生,低風險人士,覆檢次數可遞減至每年一次。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