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婦女在懷孕時會食用大量海魚或服用營養補充劑,以攝取足夠葉酸及維生素,當中DHA對胎兒甚為重要,若攝取不足可能會影響胎兒大腦及視網膜的發展。不過,有醫生提醒,雖然DHA主要來自海魚,但若長期食用含重金屬的深海魚,則可能有害,故建議孕婦進食低水銀海魚,如三文魚,而孕吐者亦可以海藻代替。
營養健康關注聯盟2011年的一項調查指,本港僅有5%孕婦有服用DHA丸,而有逾七成孕婦每周食深海魚少於兩次,主要是因為不知道需攝取DHA或孕吐而不能食魚。婦產科專科醫生林兆強指,孕婦若攝取DHA不足,則有可能影響胎兒大腦及視網膜成熟發展,孩子在8歲時出現低言語智商的機會亦較大,而DHA的攝取量對媽媽本身亦有好處,如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較低。
根據國際指引,孕婦每日最少應攝取200毫克的DHA,其主要來源為魚類,如每100克三文魚便含有1,457毫克DHA。但深海魚因海洋污染或會含重金屬,曾有研究指,本港逾八成嬰兒的臍帶血,水銀含量高於平均水平,故孕婦進食魚類的份量愈多,血液水銀含量愈高。林兆強指出,本港常見的低水銀含量魚類為三文魚和沙甸魚,孕婦每周可進食不多於12安士,但他不建議孕婦進食如鯊魚、吞拿魚、劍魚等,有可能含有重金屬的深海魚。
另外,因孕吐或素食主義而不能吃魚的孕婦,可透過植物攝取DHA,美國肯薩斯大學營養學教授Susan E.Carlson(圖)指,海藻是DHA含量較高的植物,海帶是常見的巨海藻;果仁中含有的ALA也可在人體內轉化為DHA,但每人轉化量不一且速度較慢,難以估計其攝取量。林兆強又建議,因孕吐而不吃魚的孕婦,在孕吐期過後應正常食魚,因魚類含多種營養,是植物不能替代的。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