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消化性潰瘍的動物模型設計

(一)消化性潰瘍動物模型的設計原則
消化性潰瘍動物實驗中動物的選擇,實驗的設計往往決定著實驗的成敗,因此,在選擇動物、設計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相似性:如果能找到動物自發性消化性潰瘍的模型當然很好,但事實上做不到,往往需要人工加以複製,為了儘量做到與人類潰瘍病相似,應注意動物的選擇。在可能的條件下應選擇那些胃腸道機能、代謝、結構與人類相似的實驗動物,一般來說,實驗動物愈高等,進化程度愈高,其機能、代謝和結構愈複雜,其胃腸道反應愈接近於人類。用於急慢性潰瘍病的實驗模型的動物主要有成年大白鼠、兔、狗、豚鼠、豬、羊和猴等。

2.重複性:科學的潰瘍病模型應該是可重複的,甚至是可標準化的。為了增強動物模型複製的可重複性,應儘可能對動物的品種、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況、飼養管理以及實驗條件、實驗方法保持一致。

3.可靠性:複製出的潰瘍病模型應可靠地反映人類潰瘍病的代謝、病理、免疫特點,並具備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症狀和體徵,並經病理、內鏡或X線加以證實。

4.易行性:在進行消化性潰瘍動物模型實驗時,其實驗動物應是容易飼養的,實驗動物的體重、性別、年齡等也可很好地控制,這樣有利於進行重複。國內外多以大白鼠作為實驗動物,因其來源充足,不需特殊的飼養設施和轉運條件,便於飼養管理。

5.經濟性:在複製潰瘍病模型時,應儘量合乎經濟的原則。靈長類動物與人類最近似,複製出的模型相似性好,但稀少昂貴,不符合經濟性原則。

6.實用性:複製動物模型時應從研究目的出發,在熟悉誘發條件、宿主特徵、消化性潰瘍的表現和發病機制的前提下,來選擇造模方式。同時應注意環境因素(如擁擠、飲食、過度光照、噪音等)對動物模型的影響,防止複製過程中因體位固定、麻醉、手術、藥物和併發症等處理不當而對實驗模型產生重大干擾,影響實驗結果的分析。

(二)實驗動物消化性潰瘍的損害程度的評定
潰瘍損害程度的評定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按潰瘍長度:在實驗中精確測量潰瘍的長度,以總長度作為潰瘍指數來衡量,但其有一定的片面性。

2.按潰瘍深度:Szabo等將實驗性潰瘍分為4型,0型即無潰瘍,1型為僅僅累及黏膜層的表淺潰瘍,2型累及胃或十二指腸壁全層(可從漿膜面看到),3型即伴有游離穿孔。認為2和3型潰瘍(即伴有或不伴有穿孔的深潰瘍)是較為嚴重的病變。

3.按潰瘍面積和潰瘍數目:即通過計算潰瘍面積大小作為一種評定指標,Guth提出一種計算糜爛或潰瘍數和測量潰瘍長度觀測黏膜損害程度的黏膜指數計分方法,以糜爛點直徑大小分為5個等級決定各等級的潰瘍點數,即斑點樣糜爛=1;糜爛點直徑小於1mm=2;糜爛點直徑1~2mm=3;2~4mm=4;>4mm=5,通過累計而定出黏膜的損傷指數。但由於潰瘍點的大小和黏膜損害的長度與寬度是很不一致的,僅以潰瘍點計數或測量潰瘍長度較難反映潰瘍損害程度。對此Okabe建立了一種改良方法,即先計算總潰瘍(黏膜缺損)數,將潰瘍最大直徑>1mm者按大潰瘍計,測量其長寬徑,按[(長徑×寬徑)/2]×兀公式計算潰瘍面積。最大直徑小於1mm者以小潰瘍計數,以兩者計分總和綜合評定潰瘍指數,作為潰瘍嚴重程度的指標。計分標準如下:無病變計0分,小潰瘍個數在1~5個計0.5分,個數在6~20個或面積在1~5mm計1分。儘管該方法為半定量方法,但並不影響對各組間實驗效應的評價。

4.黏膜血色素測定:採用提取潰瘍面的血色素並比色作為衡量在鼠實驗性胃潰瘍的定量指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胃黏膜的出血程度,但由於黏膜損害的出血量並非一定與黏膜面的缺損程度成正比,實驗中也觀察到,有的動物腺胃部佈滿血絲,而黏膜缺損(潰瘍)很輕。因此,並不一定能衡量黏膜缺損(潰瘍)程度。故學者提出採用血色素測定法與Okabc改良法相結合綜合評定胃黏膜的出血程度與缺損程度較為合理。

綜上所述,對於胃黏膜的損傷程度的判斷不能單純據某一指標進行衡量,而應對損害的深度、潰瘍的個數、長度、面積大小、以及有無出血穿孔併發症等方面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評定。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