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就是運用中醫的理論和診療方法來診斷疾病,觀察和分析疾病及治療疾病的原則和方法。這些方法都是經過長期反覆的臨床探索和驗證得出的,只要運用合理,肯定行之有效。所謂的合理,就是要掌握辨證的基本要求和原則,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相關的辨證體系(如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等)進行恰如其分的證型判定。消化性潰瘍中醫辨證的辨證方法如下:
一、辨證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分析病情
全面收集符合實際的「四診」材料,充分運用現代醫學的實驗室檢查手段,是辨證論治的基礎。片面和不符合事實的症狀、體徵及化驗結果是誤診誤治的根源。在分析病情時要注重整體觀,它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即自然界與人體的統一和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對於前者主要從四時氣候、地理環境等方面進行考慮。例如,春夏兩季氣候偏溫,陽氣升發,人體腠理易變得疏鬆開洩,對溫熱暑氣易感,在對此治療時辛溫之品應少用,以免開洩太過而耗傷陽氣;秋冬氣候偏冷,人體腠理緻密,陽氣藏於內,易感寒邪,在治療時苦寒之品應慎用。人處於不同的地區其體質狀態也不同,在診治時也須注意。如《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其民皆黑色腠理,其病皆為癰瘍;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風,……其民華食而脂肥,故其病生於內;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鮒,……其病攣痺。」對於後者,要從人體的體質及臟腑與肢體五官九竅的關係考慮。證候的表現常受體質的影響,每人稟賦不同,強弱有別,感受同一種病氣其表現各異,則治法方藥就應分別對待。臟腑與肢體的關係實際上是人體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當人體發病時,局部可以影響整體,整體也可以影響局部;內部病可以表現於外,外部病可以內傳於裡;情志與臟腑功能也可以相互影響等。還要注意病人的年齡、性別、職業、工作條件等。
(二)掌握病證的特點與變化
消化性潰瘍屬於內傷雜病的範疇,它有自己的臨床特點和變化規律,主要應以臟腑的病因病理來指導辨證。從病因與胃腸病的病理關係分析,七情、勞倦易傷心脾肝,臨床多表現為飲食減少,倦怠無力,抑鬱不快,心煩心悸等;由於飲食失節所致者,可表現食滯或納呆,脘腹痞滿,大便溏洩等。從臟腑之間的互為表裡及生剋乘侮的關係分析,脾胃的生理功能主要為受納和運化水谷,其病理表現主要為洩瀉、黃疸、胃脘痛、嘔吐、呃逆、水腫、臌脹、痰飲、吐血、便血等。當肝膽系統出現病理變化時,往往克犯脾胃,出現「木郁克土」的一些症狀;當腎陽虛或命門火衰時,脾陽易失溫養,表現脾腎陽虛的症狀。從氣血與臟腑的關係看,氣血來源於脾胃,出入升降治節於肺,升發疏洩於肝,由心統率而周行於全身,故臟腑一旦有病,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氣血的病理變化,出現氣血方面的病症。痰濕既是臟腑病理變化的產物,也是臟腑病證的臨床表現,又是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外濕侵襲人體,最易著於脾胃,如脾陽素虛或過用寒藥則寒化;如胃熱或過用溫燥則熱化。內濕多因飲食不節、恣食酒酪、肥甘,損傷脾胃,運化失調,水濕敷布不正常,聚而為濕為飲。表現為洩瀉、腫滿、胃腸痰飲等。
(三)弄清辨病與辨證的關係
具體到消化性潰瘍而言,就是要在明確潰瘍病的診斷後,進行詳細的證型分析。不同的人患潰瘍病,其證型可能各異;即便是同一個人,在其潰瘍病的不同時期,證型也可能不一樣。證是病在某一個時間的本質和屬性的反映,病是證的綜合和全過程的臨床反映。辨病是認識和解決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證則是認識和解決基本病理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無論辨病還是辨證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辨證的基礎上辨病,在辨病的範圍內辨證,才能體現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經驗。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