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常見病因,針對消化性潰瘍常見病因這個問題做如下介紹: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因潰瘍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潰瘍的黏膜缺損超過黏膜肌層。
正常情況下胃、十二指腸黏膜有一完善而有效的防禦和修復機制,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蝕,只有當某些因素損害這一防禦機制才可導致胃酸/胃蛋白酶侵蝕黏膜而導致潰瘍形成。其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僅幾年的研究已經表明,幽門螺桿菌和非甾體抗炎藥是損害胃、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從而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的最常見病因。
1.幽門螺桿菌 確認幽門螺桿菌為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基於兩方面的證據:一是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明顯高於對照組的人群;二是成功根治幽門螺桿菌可使潰瘍復發率明顯下降。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的機制,有如下幾種假說。幽門螺桿菌—胃泌素—胃酸學說、十二指腸胃上皮化生學說,此外,有研究還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可減少十二指腸碳酸氫鹽分泌,從而導致黏膜屏障減弱,而致潰瘍發生。
2.非甾體抗炎藥物 在酸性環境下,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不能離子化而以原物溶解於胃酸。阿司匹林藥物是脂溶性的,故能透過上皮細胞破壞黏膜屏障。被吸收的阿司匹林又能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而干擾胃、十二指腸黏膜內前列素合成,使黏膜細胞失去正常的前列素保護作用,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3.胃酸分泌過多 潰瘍只發生於與胃酸相接觸的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可使潰瘍癒合,充分說明了胃酸的致病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胃泌素瘤,有過度的胃酸分泌破壞黏膜屏障,加強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結果可在十二指腸球後甚至空腸上段發生多發性的頑固潰瘍。
4.其他致病因素 遺傳素質、應激和心理因素、吸煙均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密切相關。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