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的概念是什麼?消化性潰瘍的概念是什麼介紹如下:
一、消化性潰瘍簡介一般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總稱為消化性潰瘍,有時簡稱為潰瘍。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鹽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種)卻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腸壁,從而損傷黏膜組織,這是引發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
胃潰瘍好發於中老年人,十二指腸潰瘍則以中青年人為主。男性患消化性潰瘍的比例高於女性。近年來,隨著強效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體阻斷劑和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的開發,消化性潰瘍的死亡率已經逐年降低了。信陽154中心醫院普內科張剛
胃潰瘍-各部分示意
和胃潰瘍相比,患十二指腸潰瘍的人更多,約為胃潰瘍的3倍。近年來,城市中患十二指腸潰瘍的人數有所增加。與食用穀物等含糖物質相比,食用肉類時的胃酸分泌會增加。當胃酸過多的狀態長期持續,積存在十二指腸球部(十二指腸的入口處)時,就容易損害黏膜導致十二指腸潰瘍。
容易產生潰瘍的部位胃主要可分為胃體部(上2/3)和幽門部(下1/3)兩個部分,胃潰瘍大多發生在幽門竇胃角部附近。隨著年齡增長,易發生潰瘍的部位將逐漸移向胃體部上部的食管附近。十二指腸潰瘍多半發生在靠近胃的十二指腸球部。
二、消化性潰瘍的分類
1.無症狀型潰瘍指無明顯症狀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鏡或X線鋇餐檢查時偶然被發現;或當發生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時,甚至於屍體解剖時始被發現。這類消化性潰瘍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老年人尤為多見。
潰瘍-透視
2.兒童期消化性潰瘍兒童時期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低於成人,可分為4種不同的類型。
(1)嬰兒型:嬰兒型潰瘍系急性潰瘍,發生於新生兒和兩歲以下的嬰兒。發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兒時期,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這種潰瘍或是迅速癒合,或是發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兒時期以後至兩歲以內的嬰兒,潰瘍的表現和新生兒者無大差別,主要表現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繼髮型:此型潰瘍的發生與一些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膿毒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燒傷和皮質類固醇的應用有關。它還可發生於先天性幽門狹窄、肝臟疾病、心臟外科手術以後,此型潰瘍在胃和十二指腸的發生頻率相等,可見於任何年齡和性別的兒童。
(3)慢性型:此型潰瘍主要發生於學齡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潰瘍的表現愈與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兒,疼痛比較瀰散,多在臍周,與進食無關。時常出現嘔吐,這可能是由於十二指腸較小,容易因水腫和痙攣而出現梗阻的緣故。至青少年才呈現典型的侷限於上腹部的節律性疼痛。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男孩較女孩多。此型潰瘍的發病與成年人潰瘍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各種消化性潰瘍
(4)並發於內分泌腺瘤的潰瘍:此型潰瘍發生於胃泌素瘤和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綜合症。
3.老年人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多見,也可發生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直徑常可超過2.5cm,且多發生於高位胃體的後壁或小主糨。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常表現為無規律的中上腹痛、嘔血和(或)黑糞、消瘦,很少發生節律性痛,夜間痛及反酸。易並發大出血,常常難以控制。
4.幽門管潰瘍較為少見,常伴胃酸分泌過高。其主要表現有:①餐後立即出現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較為劇烈而無節律性,並可使病人懼食,制酸藥物可使腹痛緩解;②好發嘔吐,嘔吐後疼痛隨即緩解。腹痛、嘔吐和飲食減少可導致體重減輕。此類消化性潰瘍內科治療的效果較差。
5.球後潰瘍約佔消化性潰瘍的5%,潰瘍多位於十二指腸乳頭的近端。球後潰瘍的夜間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為多見,並發大量出血者亦多見,內科治療效果較差。
圖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區別
6.複合性潰瘍指胃與十二指腸同時存在潰瘍,多數是十二指腸的發生在先,胃潰瘍在後。本病約佔消化性潰瘍的7%,多見於男性。其臨床症狀並無特異性,但幽門狹窄的發生率較高,出血的發生率高達30%~50%,出血多來自胃潰瘍。本病病情較頑固,併發症發生率高。
7.巨型潰瘍巨型胃潰瘍指X線胃鋇餐檢查測量潰瘍的直徑超過2.5cm者,並非都屬於惡性。疼痛常不典型,往往不能為抗酸藥所完全緩解。嘔吐與體重減輕明顯,並可發生致命性出血。有時可在腹部觸到纖維組織形成的硬塊。長病程的巨型胃潰瘍往往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巨型十二指腸潰瘍係指直徑在2cm以上者,多數位於球部,也可位於球後。球部後壁潰瘍的周圍常有炎性團塊,且可侵入胰腺。疼痛劇烈而頑固,常放射到背部或右上腹部。嘔吐與體重減輕明顯,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見,也可同時發生出血和穿孔。有併發症的巨型十二指腸潰瘍以手術治療為主。
8.食管潰瘍其發生也是和酸性胃液接觸的結果。潰瘍多發生於食管下段,多為單發,約10%為多發。潰瘍大小自數毫米到相當大。本病多發生於返流性食管炎和滑動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賁門食管返流的病人。潰瘍可發生在鱗狀上皮,也可發生在柱狀上皮(Barrett上皮)。食管潰瘍還可發生於食管胃吻合術或食管腔吻合術以後,它是膽汁和胰腺分泌物返流的結果。
胃潰瘍
食管潰瘍多發生於30~70歲之間,約有2/3的病人在50歲以上。主要症狀是胸骨下段後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發生於進食或飲水時,臥位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間區、左側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頸部。嚥下困難亦較常見,它是繼發性食管痙攣或纖維化導致食管狹窄的結果。其他可以出現的症狀是噁心、嘔吐、噯氣和體重減輕。主要併發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至縱隔或上腹部。診斷主要依靠X線檢查和內鏡檢查。
9.難治性潰瘍是指經一般內科治療無效的消化性潰瘍。其診斷尚無統一標準,包括下列情況:(1)在住院條件下;(2)慢性潰瘍頻繁反覆發作多年,且對內科治療的反應愈來愈差。
難治性潰瘍的產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穿透性潰瘍、幽門梗阻等併發症存在;(2)特殊部位的潰瘍(如球後、幽門管等)內科治療效果較差;(3)病因未去除(如焦慮、緊張等精神因素)以及飲食不節、治療不當等;(4)引起難治性潰瘍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狀態(如胃泌素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
10.應激性潰瘍應激性潰瘍係指在嚴重燒傷、顱腦外傷、腦腫瘤、顱內神經外科手術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外傷和大手術、嚴重的急性或慢性內科疾病(如膿毒病、肺功能不全)等致成應激的情況下在胃和十二指腸產生的急性潰瘍。
嚴重燒傷引起的急性應激性潰瘍又稱為Cushing潰瘍;顱腦外傷、腦腫瘤或顱內神經外科手術引起的潰瘍亦稱為Cushing潰瘍。應激性潰瘍的發病率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
應激性潰瘍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其發病可能有兩種原因:
(1)應激時出現胃分泌過多,從而導致粘膜的自身消化和形成應激性潰瘍。
(2)嚴重而持久的應激導致的強烈的交感刺激和循環兒茶酚胺水平的增高可使胃十二指腸粘膜下層的動靜脈短路開放。因此,正常流經胃十二指腸粘膜毛細管床的血液便分流至粘膜下層動靜脈短路而不再流經胃十二指腸粘膜。這樣,在嚴重應激期間粘膜可以發生缺血,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最終造成嚴重的損傷。當粘膜缺血區域發生壞死時便形成應激性潰瘍。此時,鹽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可以加速應激性潰瘍的形成,缺血的胃十二指腸粘膜較正常粘膜更易被鹽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導致胃十二指腸粘膜缺血性損傷的另一可能原因便是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引起的胃粘膜血管內的急性血栓形成。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