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沙眼特效藥

沙眼特效藥

那是1955年8月10日從同仁醫院取得的標本,當日種進雞胚,培育9天沒有發生病變,進行了一次盲目傳代。第二代雞胚培育了7天還是沒有發生病變,又進行第二次盲目傳代,終於在第三代雞胚裡發現了病毒。

8月18日上班後,李一飛照常去檢查雞胚,發現第三代雞胚6只中死了4只,她剖取卵黃膜按常規涂片染色,放在鏡下檢查。實驗室和往常一樣,十分寧靜。湯飛凡正打開一本雜誌,脫下近視鏡準備閱讀,黃元桐正在把一些卵黃懸液種進培養基裡,進行無菌試驗。突然,李一飛興奮地喊了起來:

「找到了!找到了!」

湯飛凡和黃元桐不約而同地問道:「找到了什麼?」

「病毒!沙眼病毒!好多好多!」

湯飛凡過去一看,沒錯,果然是病毒原體,清清楚楚,散在細胞漿裡。剎那間,一張顯微涂片好像變成了一幅美妙的圖畫。湯飛凡看了又看,在旁邊也急著想看的黃元桐已經等不急了。他們怎能不興奮?!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被分離出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實驗室,湯飛凡成了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中國人!

這次分離出來的病毒,湯飛凡把它叫做TE8。T代表沙眼,E代表雞卵,8是第8次分離試驗。無論是否偶然,分離出TE8是個突破。有了它,很多工作都可以開始做了。湯飛凡計劃,分離試驗還要陸續做下去,重複,重複,再重複;要用實驗證明TE8確實是沙眼病毒;要利用TE8開始研究沙眼病毒的生物學性質;要……

沙眼研究組的工作本來已經十分緊張。湯飛凡本人雖然擺脫了行政事務,研究所的大事還得過問,又兼著許多職務: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菌種保藏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生物製品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很多人都奇怪,他哪裡來的這麼多精力?現在又要增加這麼多工作,能幹得了嗎?可是湯飛凡自己好像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他好像工作越多興致越大,越是精神抖擻。他調來一個剛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的王克乾,算是補充了實力,就有條有理地把工作一件一件佈置了下去。9月初,他的沙眼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工作確實緊張,幾乎每天都得干十幾個小時,星期天常常不休息,可是沒有人埋怨,沒有人叫苦,而且越干越起勁。因為所有的人都被工作吸引住了,進展很順利,不斷獲得重要結果。這一年可算是沙眼研究的特大豐收年。

將TE8接種到猴子眼裡,過了10來天的潛伏期,猴子患了典型的沙眼並且查出了包涵體,證明了TE8對猴子的致病性。然後,又把病毒重新從猴子眼裡分離了出來。

用艾爾福特分級濾膜濾過TE8懸液,將懸液種到雞胚裡,再分出病毒,證明了病毒的濾過性,同時測出TE8的大小在120~200nm之間(比後來用電子顯微鏡測的結果略小)。

用不同接種途徑感染各種實驗動物,包括小鼠、家兔、豚鼠、雞,證明都不致病,排除了TE8是其它病原體的可能性。

通過其他途徑接種雞胚,發現TE8除了能在卵黃囊內生長外,也能在尿囊腔和羊膜腔裡生長,但與荒川的試驗結果相反,不能在絨毛尿囊膜裡生長(這個結果後來也得到了一些外國實驗室的證實)。

系統的觀察了各種物理的和化學的因素對沙眼病毒的影響,測定了它對各種抗生素和磺胺藥物的敏感性,結果發現沙眼病毒很脆弱,容易消毒:在50℃熱水裡30分鐘或60℃熱水中5分鐘就能被殺死。它在普通冰箱裡最多能活9天,在普通室溫中乾燥兩小時就死亡,但是在-50℃低溫下可以存活6個月以上;病毒在-40℃以下凍結然後真空乾燥,可以長期保存。

許多普通的消毒藥,如福馬林、石碳酸、來蘇爾、昇汞、酒精等,都能在10分鐘以內將沙眼病毒殺死,但是氧化劑過錳酸鉀和雙氧水的消毒效果不佳。試驗還發現了沙眼病毒的一個特點。30%~50%甘油本來是常用的病毒保存液,一般病毒可在裡面長期存活,可是沙眼病毒只能活4天,比在鹽水裡死得更快。這倒正好說明沙眼病毒與鸚鵡熱和鼠蹊部淋巴肉芽腫病毒很相似,因為後兩種病毒也是如此,倒為這3種病毒屬於一類微生物提供了又一個證據。

藥物敏感試驗也得到重要結果。他們發現青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及磺胺有很強的抑制或殺滅沙眼特效藥病毒的作用,氯黴素效果不明顯,而鏈黴素完全無效。通過這些試驗,湯飛凡不但找到了治療沙眼特效藥,而且找到了病毒分離成功率不高的原因。

1955年7月,他們開始分離病毒時,為了抑制細菌生長,往標本裡加青黴素和鏈黴素兩種抗生素,抑菌效果確實不錯,同年8月10日在第8次試驗中分出了TE8。可是,繼續作下去,幾個月沒能再分出一株病毒。從他們現在得到的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來看,一定是青黴素把病毒殺死了。他們將青黴素的加量減了五分之四,但分離成功率仍然不高,直到1956年4月11日才又分出第二株病毒———TE55。以後的試驗他們索性完全不加青黴素,而將鏈黴素的量加倍。做了5次試驗,有2次試驗長了細菌,說明單用鏈黴素抑菌作用較差。可是在3次沒有長菌的材料裡,就分出了一株病毒TE66,分離出第二株病毒只有一個多月。很顯然,病毒分離率大大提高了。

湯飛凡確信已經找到了可重複的沙眼病毒分離方法,滿足了寇霍氏定律的要求,病毒已能在實驗室里長期保存,能隨時提供其他實驗室去鑑別驗證。他才在1956年10月決定將實驗結果公開發表。沙眼病毒分離成功的報告首次登在《微生物學報》上。謙虛、嚴謹的湯飛凡一向反對誇張。在他這篇報告裡完全沒有「世界上最早」、「首先」、「第一次」這類的字眼。在「總結」裡最後是這樣平平淡淡的兩句話:

「根據新病毒的來源、濾過性、形態大小、能夠使猴感染並發生典型病變,以及其他生物學特性,我們的結論是,所分離的三株病毒是沙眼病毒。關於與鸚鵡熱淋巴肉芽種病毒的關係以及今後研究沙眼病毒的方針,文中有所討論。」

1957年6月,也就是第一株沙眼病毒TE8被分離出來的將近兩年以後,湯飛凡才在外文版《中華醫學雜誌》(ChineseMedicalJournal)上用英文發表了論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