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眼疾。廣義而言,沙眼可算是一種「慢性」結膜炎。沙眼的病原體,叫「沙眼衣原菌」,它是一種小的細菌,而不是病毒(1970年以前,被認為是一種病毒)。
「沙眼衣原菌」可由接觸而傳染,也會引起流行。沙眼,在古埃及的歷史已有記載(公元前一千九百年)。沙眼至今仍是未開發國家的人民,失明最主要的原因。全世界目前仍有四億的沙眼人口,主要分佈於非洲、中東、印度、及東南亞國家及地區。
沙眼有何症狀?如何診斷?
沙眼病原體進入眼睛以後,在結膜及角膜上皮細胞生長繁殖。因為產生結膜炎而使結膜充血、且有分泌物,角膜上皮細胞侵蝕而會怕光、流淚;偶爾眼瞼會有水腫的現象。
以特殊儀器或放大鏡檢查,可以發現結膜有濾泡或乳嘴增殖肥厚,角膜上皮細胞發炎並可見到新生血管。
結膜瘢痕化的結果引起諸多併發症,如:眼瞼內翻、睫毛亂生、睫毛倒插、角膜混濁、瞼球結膜粘連、淚囊炎、乾眼症等等,導致視力減退甚或失明。早期沙眼的診斷並不容易。需要借助特殊儀器及多年臨床經驗才能正確的診斷。
沙眼如何防治?
沙眼的防治,首重環境衛生。預防接觸傳染的方法,有:常洗手、不用公共毛巾、不隨意揉擦眼睛等。
若不幸感染到沙眼,則以「磺胺藥劑」及四環素來治療。口服或點用眼藥水眼藥膏,二星期至二個月可治癒。
三十年前,「刮沙眼」、「擠沙眼」、「磨沙眼」等手術,目前已不再被採用了。「沙眼疫苗」注射的效果不佳。
沙眼引起的併發症,如眼瞼內翻、倒睫毛、角膜白斑、淚囊炎等,則需手術治療。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