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其實沒那麼可怕,針對宮頸糜爛其實沒那麼可怕這個問題做如下介紹:
很多人聽到「糜爛」這兩個字就被嚇到了,認為宮頸糜爛是一種可怕的重症。但是專家指出,國外醫學界早已廢除了「宮頸糜爛」這一診斷,很多時候宮頸糜爛不是大事,沒有症狀就不需要治療。很多醫院就是通過誇大宮頸糜爛的危險性,並用陰道鏡『放大』糜爛面的透視圖,還將它和宮頸癌混作一談,引起女性的恐慌。」
宮頸糜爛未必是「糜爛」
「宮頸糜爛」不能按字面去理解,因為它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糜爛。專家介紹說,女性性成熟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向外生長,會取代原來鱗狀上皮覆蓋的部分。由於柱狀上皮薄,毛細血管豐富,顏色發紅,宮頸糜爛也就因此得名。專家說:「如今醫學界已經有了共識,認為宮頸糜爛應該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細胞外移』,或『宮頸糜爛樣改變』。這是一種生理表現,不是疾病。」
根據糜爛所佔宮頸面積的大小而分為輕、中、重度。輕度的糜爛通常沒有症狀,中、重度的糜爛由於柱狀上皮的抵抗力較低,可伴有一些微生物的感染,從而會有白帶增多,同房後出血、外陰騷癢、下腹疼痛、腰痠痛等症狀,此時弄清疾病來源應進行相應的治療。
宮頸糜爛是一種生理表現
子宮頸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疾病的高發地段,包括發育異常、炎症,甚至良惡性腫瘤等。子宮頸炎症可分為急性宮頸炎和慢性宮頸炎。常見的慢性宮頸炎在病理學上又有許多類型,包括糜爛、息肉、肥大、納氏囊腫、頸管黏膜炎,其中對「宮頸糜爛」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
一些醫療單位出於盈利目的,把宮頸柱狀上皮向外生長替代鱗狀上皮的過程(所謂糜爛)說成是癌前病變甚至是宮頸癌,過度治療這種所謂的癌前病變,造成一些誤診、誤治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
宮頸「糜爛」需要治療嗎?
既然是生理反應,只要局部無炎症,白帶性狀正常。局部外觀清潔,範圍不大。無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無異常出血,就不需要治療,只需定期觀察即可。若宮頸分泌物多、異常,病變範圍大,一般可先行陰道局部用藥治療,必要時用物理治療,如微波、激光、冷凍、電灼等均可。
其實很多的無症狀的宮頸糜爛是不需要治療的,宮頸糜爛本身也並不會發展為宮頸癌。因為糜爛是一個生理過程,但是現在有的時候有一些糜爛本身就是癌,而不是發展成為的宮頸癌,它的表現是一個糜爛的外形,實則是宮頸癌的早期表現。
所以在宮頸糜爛治療之前應該先做一下宮頸細胞學刮片或/和HPV(人乳頭瘤病毒)防癌的檢查,看看是不是癌,尤其要注意宮頸的接觸性出血這一唯一宮頸癌早期的症狀。排除宮頸癌以後再去治療宮頸糜爛,但是目前認為宮頸糜爛沒有症狀的不太主張去治療。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