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性陰道炎主要是由於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新隱球菌及其它念珠菌引起的一種陰道炎症。在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的陰道炎患者中常可分離出這類黴菌。臨床上以白帶增多呈豆腐渣樣,陰部瘙癢、灼痛等為主要表現。最適於黴菌繁殖的陰道PH值為5.5。
病因
西醫病因
黴菌性陰道炎的易患因素與機體的細胞免疫力低下有關。應用免疫抑制劑,長期應用廣譜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等可致體內菌群失調,改變了陰道內微生物之間的相互抑制關係,致使黴菌繁殖引起感染。此外孕婦、糖尿病患者,接受雌激素治療的患者以及嚴重的傳染病,消耗性疾病,缺乏B族維生素等也成為本病的易感人群和好發因素。
流行病學
非孕婦約10%,孕婦約50%攜帶黴菌。
病機探微
本病形成系由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浸,熱氣之逼,帶脈之傷所致。此外尚可因養生不慎,洗浴用具不潔,感染濕毒,直犯陰器,侵於任帶二脈,致任脈不固,帶脈失約,穢液下流而發。
診斷
中醫診斷
辨證:
黴菌性陰道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陰部備癢難忍,帶下呈豆腐渣或凝乳樣,因此辨證時應以陰部瘙癢的情況及帶下的量、色、質、味和伴有的全身症狀作為本病的重點,參合脈象、舌質、舌苔進行認證。本病的病因以濕、熱等邪氣為主,據其濕、熱的來源不同又有虛實之分,一般內生者屬虛,外侵者屬實,臨證當評辨。
1.濕熱下注
主證:帶下量多色黃白,粘膩有塊呈豆渣狀,或凝乳狀,陰癢,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或苔厚,脈濡略數。
分析:外感濕邪郁久化熱,循經下注,浸漬陰部,傷及任帶二脈,故帶下量多,質稠,如豆渣樣;濕熱久漬,肌膚失養故有陰癢;濕熱灼傷津液,故見小便黃少。舌脈為濕熱內盛見證。
2.脾虛濕困
主證:帶下量多,色白質稀如水狀,陰部不適,癢痛,小便短少,神疲乏力,口淡無昧,納少便溏,舌淡脈細緩。
分析:本證多由牌虛失於運化,水濕內停,流注下焦損傷任帶二脈所致,故見帶下量多質稀如水樣;濕邪浸漬郁久化熱,肌膚失於氣血濡潤,故有陰癢,陰痛不適;脾虛濕困則小溲不利;脾虛,氣血生化不足故神疲乏力;脾虛運化失職故口淡無味,納少便溏。
西醫診斷
診斷標準:
本病的參考診斷標準如下:
1.外陰陰道奇癢、白帶增多,呈白色豆渣樣或凝乳樣,粘附在陰道壁上。
2.分泌物涂片可查到黴菌。
具備第一項可診斷,具備第2項可確診。(於德春.臨床疾病診斷標準與國家體檢標準.第1版.遼寧科技出版社.1991:92.)
症狀:黴菌性陰道炎有下述兩種不同的症狀。
1.白帶增多,外陰陰道奇癢,灼痛,排尿時更明顯,可有尿頻、尿病、性交痛。
2.白帶增多,外陰濕潤感,無明顯瘙癢、灼熱感。
體徵:
1.白帶粘稠,呈豆腐渣樣,或凝乳樣,含白色片狀物。有時白帶淡薄呈水樣或膿樣。
2.小陰唇內側面及陰道粘膜附有白色片狀薄膜,揭下後為紅腫的粘膜面。急性期可見糜爛和表淺潰瘍。
體檢:1.白帶粘稠,呈豆腐渣樣,或凝乳樣,含白色片狀物。有時白帶淡薄呈水樣或膿樣。
2.小陰唇內側面及陰道粘膜附有白色片狀薄膜,揭下後為紅腫的粘膜面。急性期可見糜爛和表淺潰瘍。
實驗室診斷:
取陰道分泌物涂片,革蘭氏染色,或加一小滴生理鹽水或10%氫氧化鉀溶液,鏡下可見芽孢和假菌絲。
鑑別診斷
黴菌性陰道炎能引起陰部疼痛不適,白帶增多等症狀,因此應與其它能夠引起類似症狀的陰道炎作鑑別。
1.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與滴蟲性陰道炎均可引起帶下量增多,並有刺激性。但二者白帶的性狀不同,滴蟲性陰道炎陰道分泌物淡薄、膿樣有泡沫,腥臭氣,顯微鏡檢可見活動的滴蟲。
2.阿米巴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急性期或見表淺潰瘍和糜爛面。阿米巴性陰道炎也可引起不規則表淺潰瘍,而且比黴菌性陰道炎更典型。其潰瘍邊沿隆起,表面覆以血性、粘液或黃色膿性分泌物,易出血有觸痛,潰瘍可散在或融合成片。潰瘍處刮片或陰道分泌物刮片可找到阿米巴原蟲的滋養體。
3.老年性陰道炎:同黴菌性陰道炎一樣均可引起陰道分泌物的改變及陰癢、陰痛。但老年性陰道炎好發於老年人或人工盡經的患者,陰道壁呈老年性改變,皺褶少,彈性差,易出血。分泌物鎮檢可見大量膿細胞,無芽孢及假菌絲。
治療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藥:
治療上以補虛瀉實、清熱利濕解毒為主。
本病的治療留意分清虛實,濕熱者宜清宜利,治脾宜升宜燥。同時應留意內治外治兼顧,整體與局部結合方能收到滿足療效。
一、辨證選方
l、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止帶湯加味:茯苓20g,豬苓20g,黃柏20g,桅子15g,茵陳20g,山藥20g,牛膝15g,丹皮15g,車前子15g,蒼朮15g。大便秘結,口乾者加龍膽草20g,黃芩10g;若陰部癢痛,頭昏痛,煩躁易怒用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
2.脾虛濕困
治法:健脾除濕,昇陽止帶。
方藥:完帶湯加味。陳皮20g,白朮30g,蒼朮15g,柴胡15g,荊芥15g,車前子15g,人參20g,山藥15g,甘草10g,白芍15g。若帶下日久,滑脫不止者加金櫻子15g,龍骨20g,芡實15g,烏賊骨15g;若帶下變黃,濕蘊化熱者可加黃柏20g,桅子15g。
二、專方驗方
1.蛤粉冰黃散:蛤粉7g,冰片5g,雄黃5g。研成細末,菜油調之,棉簽沾藥涂陰道壁上,l 日1次,主治黴菌性陰道炎。
2.黃青流浸膏:青椒、黃柏、苦參、白鮮皮、蛇床子各150g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半小時,合併兩次煎煮液,濾過,藥物濃縮至1:1。然後分裝於50ml/瓶。壓蓋、滅菌(105℃/30分鐘)備用。每次10ml,加熱水(60~80C)稀釋成300ml,外用熏洗陰部,逐日2次。
中藥:
1.婦寧栓:本方清熱燥濕止癢。主治陰道炎。為外用栓劑,睡前清洗外陰,將栓劑1枚送進陰道深部,隔日1枚,7日一療程。
2.白帶丸:本方清熱利濕化帶。逐日2次,每次1丸口服,溫開水早晚進服。
西醫治療
本病的治療主要是消除鏽因、殺菌、改變陰道的酸鹼度等。
1.消除誘因:積極治療慢性病,及時停用廣譜抗菌素或激素等。
2.改變陰道酸鹼度,創造不利於念球菌生長的條件。用2~3%的蘇打液沖洗外陰及陰道坐浴,逐日1次,10日一療程。
3、殺菌藥物:鹼性溶液沖洗後輕輕拭乾,再選用下列藥物治療。.(1)制黴菌素片為治療本病的殊效藥。一般用制黴菌素25萬U,塞進陰道深部,每晚1次,10-14天為一療程。
(2)曲古黴素:片劑或栓劑,每晚塞進陰道深部10萬U,10天一療程。
其他治療
治療思路與方案:
一、西藥殺菌治標,中藥調理治本
用制黴菌素25萬U,每晚陰道上藥治療局部黴菌感染,同時根據臨床表現配合健脾煤濕清熱解毒的中藥方劑口服,療效十分明顯。這種方法突出了中藥能夠調動機體內在潛能,往除疾病誘因,調理改善機體內環境,使之不利於黴菌生存,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二、中西藥適用聯合抗菌
對於感染黴菌較嚴重,久治不癒的病例,可採用中西藥聯合治療的措施,根據辨證論治採用易黃湯、止帶湯、龍膽瀉肝湯等中藥煎劑口服,同時每晚用中藥抗黴菌煎劑外洗,繼之制黴菌素或克黴唑軟膏等陰道深部上藥,經此治療,一般均可治癒,具有療程短,療效確切的特點。
歷史考證
《金匾要略》中稱「下白物」。晉《脈經》稱「漏白下赤」並提出五崩,指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血也」。從五崩所描述的形、色看多指陰道不正常之溢液,其中白崩、黃崩者與黴菌性陰道炎較相似。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