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宮頸癌與宮頸糜爛無關

宮頸癌與宮頸糜爛無關,宮頸癌與宮頸糜爛無關介紹如下:
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炎症分泌物的刺激,頸管外口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脫落,被增生的柱狀上皮所覆蓋,其表面顏色鮮紅,光滑或高低不平,這種改變叫做「子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帶來的危害
引起不孕
發生宮頸糜爛尤其是中度、重度宮頸糜爛時,宮頸分泌物會明顯增多,質地粘稠,並有大量白細胞,這對精子的活動度會產生不利影響,妨礙精子進入宮腔,影響受孕。

造成其它器官炎症
如:宮頸糜爛的病原體可以上行造成子宮內膜炎;可以通過宮旁韌帶、淋巴管蔓延引起慢性盆腔炎;當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區,可引起泌尿系統的疾病而出現尿痛、尿頻或排尿困難等刺激症狀。

可引發更深度的病變由於慢性炎症長期刺激,可造成息肉、裂傷、外翻及囊腫等更深度病症。

增大癌變幾率
據婦科專家分析,有宮頸糜爛的婦女,宮頸癌發生率高於普通人群近十倍,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宮頸管增生而來的柱狀上皮可發生非典型增生,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就會逐漸向宮頸癌前病變方向發展,因為宮頸糜爛常常合併HPV感染,它是引起宮頸癌的可疑信號之一,這一發展過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

然而,專業術語「宮頸糜爛」已被刪除
據《健康報》介紹,上世紀80 年代,美國的婦產科學專著與教科書將術語「宮頸糜爛」刪除,改稱「宮頸柱狀上皮外翻或移位」。我國也在近年修訂出版的婦產科學教科書中將「宮頸糜爛」擯棄。

「宮頸糜爛」的本質是宮頸外翻
國內教科書以往對「宮頸糜爛」的描述是:宮頸外口充血、發紅、顆粒狀外觀。

宮頸被覆上皮在胚胎發生期有兩種:原始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青春期前,原始鱗-柱交界位於宮頸管內或管外或陰道穹隆的任何處。青春期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體積迅速增長並大大超過了子宮體,隨即發生宮頸外翻。外翻使宮頸柱狀上皮暴露於宮頸外口,呈紅色粗糙狀:紅色是因為柱狀上皮呈單層排列,其下方有豐富的血管網;粗糙是因為柱狀上皮相互融合呈絨毛或顆粒狀。

將宮頸外口紅色粗糙狀外觀誤作「局部被覆上皮缺失」,並用「宮頸糜爛」來描述,這是一個歷經100多年的錯誤。「宮頸糜爛」的本質是宮頸外翻,這一生理現象會從女性的青春期起持續幾十年。

既然本質是宮頸外翻,到底需不需治療?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科王建六認為,近年來,對宮頸糜爛的處理學術界有了一些新的觀念。當無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宮頸糜爛可無臨床症狀,或僅表現為分泌物增多,不需進行治療。

(1)30歲,對於單純、表淺糜爛多為生理性變化,不必特殊處理。

(2)30歲,或顆粒型糜爛、不對稱糜爛、有接觸性出血、宮頸硬度不同,應作宮頸病變三階梯篩查,除外宮頸病變。

(3)顆粒型或乳突型糜爛,如合併有白帶增多,外陰陰道瘙癢等炎症症狀,應進行治療。在除外宮頸癌的情況下,多主張行物理治療。

(4)物理治療方法較多,但治療原理相同,療效相近。關鍵是掌握正確的適應證,規範操作,注意圍治療期處理。

單純的宮頸糜爛與癌變無關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科王建六認為,許多患有宮頸糜爛的女性都擔心會發生宮頸癌,認為宮頸糜爛越重,時間越長,越容易發生宮頸癌。理論上講,宮頸糜爛是一種病理改變,即宮頸的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取代所致,而非真正的糜爛。而宮頸癌是宮頸鱗狀上皮發生異常改變,主要原因是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二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不同,病理變化也不同。因此,單純的宮頸糜爛,如不合併HPV感染,並不會導致宮頸癌的發生。

溫馨建議:宮頸糜爛女性,應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
但是,需要提醒宮頸糜爛女性,在進行婦科檢查時,應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初步除外宮頸癌的可能。因為,僅行婦科檢查很難區分早期宮頸癌和宮頸糜爛。有條件者,在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的同時,應行HPV檢測,以除外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可能。

確診宮頸癌及其癌前期病變的「三階梯技術」

宮頸細胞學
即TCT,一般採用陰道窺器通過從宮頸的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交界處刮取細胞,在顯微鏡下進行細胞學檢查。檢查時,用陰道擴張器擴張患者的陰道,然後用刮棒或宮頸刷,將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將它們抹在玻璃片上進行化學固定或迅速浸泡在固定液內固定,然後送至病理科進行細胞學檢查。只需要5至6分鐘的時間。

應避免在經期內做檢查。最適合做子宮頸涂片檢查的時間是月經乾淨後的第7至20天之間。檢查前不能盆浴,以免影響陰道細胞的改變。不能沖洗陰道,以免沖洗陰道細胞,影響檢查。不能在陰道中用栓劑。不能有房事(前一晚)。

陰道鏡
陰道鏡檢查就是應用陰道鏡將子宮頸、陰道和外陰的粘膜放大一定的倍數,在光源的照射下,觀察肉眼所看不到的上皮和血管的變化。陰道鏡能將病變部位放大10-40倍,藉以觀察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病變,在陰道鏡下選擇病變的準確部位取活檢,最後由組織學檢查用出診斷,這樣就可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處理方法,如宮頸錐形切除術、子宮切除術。

做陰道鏡前需行常規滴蟲、黴菌、巴氏涂片檢查。對可疑感染者,應做陰道、頸管分泌物培養,對陽性發現者應先對症治療。術前24小時禁行婦科檢查等陰道操作。術前48小時禁陰道用藥,以免藥物粘附於陰道和宮頸表面,影響檢查結果。

組織病理學
子宮頸癌大體分原位癌和侵潤癌:
原位癌:癌變僅侷限於子宮頸粘膜上皮層內,沒有浸潤,稱為原位癌.原位癌的子宮頸大致正常。

侵潤癌:當癌細泡侵潤入粘膜下間質時,稱為侵潤癌,又分為早期侵潤和侵潤癌。

從病理組織學上看來,宮頸癌大體可分三類:
1、鱗狀細胞癌:子宮頸鱗癌在子宮頸癌中最為常見,約有90%~95%的宮頸癌屬於此型,常發生於宮頸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的交界區。癌發展的過程,可分早期浸潤癌及浸潤癌。

2、腺癌:子宮頸腺癌較鱗癌少見,約有2%~5%,此種類型的癌多發於子宮頸管部,近年來報導宮頸腺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約佔宮頸浸潤癌的8%~12.7%,平均發病年齡56歲,較鱗癌患者的平均年齡大5歲。宮頸腺癌對放射線不敏感,易早期發生轉移,應儘早爭取手術治療,預後較宮頸鱗癌差。

3、腺角化癌:若腺癌有鱗狀上皮化生,則稱為腺角化癌。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