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多發生於35~50歲婦女。據資料統計,35歲以上婦女約20%發生子宮肌瘤,根據肌瘤所在子宮肌壁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壁間、漿膜下、粘膜下及闊韌帶內肌瘤,多數子宮肌瘤的典型症狀為月經過多,多發生於粘膜下及肌壁間肌瘤,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陰道流血。一部分患者並無症狀,常在婦科普查時才發現患有子宮肌瘤。
Q:子宮肌瘤患者有那些不適感?
A:子宮肌瘤的臨床表現常隨肌瘤生長的部位、大小、生長速度、有無繼發變性及合併症等而異。臨床上常見的現象是子宮異常出血、腹部包塊、疼痛、鄰近器官的壓迫症狀、白帶增多、不孕、貧血等。但無症狀患者為數亦不少。
子宮出血出現於半數或更多的患者。多表現為月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或者月經週期縮短為多,約佔2/3;持續性或不規則出血佔1/3。出血主要由於壁間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引起。壁間肌瘤多發生週期性出血,而粘膜下肌瘤則常常表現為不規則出血。漿膜下肌瘤很少引起子宮出血,個別病例月經量反而減少。
腹部腫塊患者自己摸到腹部腫塊,多在子宮肌瘤長出骨盆腔後,常在清晨空腹膀胱充盈時明顯。由於子宮及肌瘤被推向上方,故患者易於自己觸得,超過4~5個月妊娠子宮大的,在膀胱不充盈時亦可觸及。子宮肌瘤一般位於下腹正中,少數可偏居下腹一側,質硬或有高低不平感。較大者多出現變性,較軟而光滑。大多數生長速度不快。極少數生長可較快或伴有隱痛,應懷疑有惡性變。
疼痛疼痛乃腫瘤壓迫盆腔血管,引起瘀血,或壓迫神經,或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可刺激子宮收縮,由宮腔內向外排出所致宮頸管變寬大而疼痛;或肌瘤壞死感染引起盆腔炎,粘連、牽拉等所致。如個別因子宮肌瘤紅色變性,則腹痛較劇並伴有發燒。子宮漿膜下肌瘤蒂扭轉或子宮軸性扭轉時亦產生急性劇烈腹痛。大的漿膜下肌瘤向闊韌帶內生長,不僅可壓迫神經、血管引起疼痛,而且還可壓迫輸尿管引起輸尿管或腎盂積水而致腰痛。凡痛經劇烈且漸進性加重者常為子宮肌瘤並發子宮腺肌病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等所致。
壓迫症狀多發生於子宮頸部肌瘤,或為子宮體下段肌瘤增大,充滿骨盆腔,壓迫周圍臟器而引起。壓迫膀胱,則出現尿頻或排尿困難、尿瀦留等;壓迫輸尿管,可致腎盂積水、腎盂炎。生長在子宮後壁的肌瘤可壓迫直腸,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難。盆腔靜脈受壓可出現下肢水腫。壓迫症狀在月經前期較顯著,此乃子宮肌瘤充血腫脹之故。如果漿膜下肌瘤嵌頓於子宮直腸窩也可出現膀胱或直腸壓迫症狀。
白帶增多子宮腔增大、子宮內膜腺體增多,伴有盆腔充血或炎症均能使白帶增加;當粘膜下肌瘤發生潰瘍、感染、出血、壞死時,則產生血性白帶或膿臭性白帶,量可很多。
不孕與流產30%子宮肌瘤患者不孕。不孕可能是就診原因,而在檢查時發現存在著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貧血長期出血而未及時治療者可發生貧血。出血多為粘膜下肌瘤或較大的肌壁間肌瘤引起。嚴重貧血(5克以下)能導致貧血性心臟病、心肌退行性變。
Q:子宮肌瘤所致出血量多的原因?
A:肌瘤患者常由於雌激素過高而合併子宮內膜增殖及息肉,致月經時量多。
肌瘤所致子宮體積增大,內膜面積增加,出血量過多和出血過久。尤其粘膜下肌瘤時,粘膜面積明顯增大。
粘膜下肌瘤,粘膜表面經常潰爛、壞死,導致慢性子宮內膜炎而引起淋漓不斷出血。★壁間肌瘤,影響子宮收縮,致血管開放,或粘膜下肌瘤內膜剝脫而本身無法收縮,均
致出血量多及持續時間延長。5.較大肌瘤可合併盆腔充血,使血流旺盛而量多。6.子宮肌瘤伴更年期月經不調。
Q:子宮肌瘤患者查體有那些特點?
A:肌瘤小於3個月妊娠子宮大者,一般不易經腹觸及。能觸及者一般在下腹中部,質硬,多不平整。在腹壁薄的患者,腫瘤的輪廓可清楚摸出,甚至能看出其外形。婦科雙合診一般可較清楚摸出子宮肌瘤輪廓。肌瘤居子宮前壁或後壁者則前壁或後壁較突出;多發性肌瘤則可在子宮上觸及多個光滑、硬球形塊物;從子宮側壁向一側突出的硬塊可能是闊韌帶肌瘤;宮頸明顯增大而在其上可摸到正常子宮者,表示為子宮頸肌瘤;子宮明顯一致增大,且較硬,可能為藏於宮腔內或頸管內的粘膜下肌瘤,如宮頸口鬆弛,伸入手指往往可觸及光滑球形的瘤體;有的則已露於宮頸口,甚或突入陰道內,可以一目瞭然;但有的繼發感染、壞死,或較大,觸不到宮頸,則易與宮頸惡性腫瘤、子宮內翻等混誤。
Q:子宮肌瘤發生的原因?
A:確切病因不明,可能與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長期受雌激素刺激有關;偶見於初潮後婦女,多見於中年婦女,絕經後肌瘤多停止生長並逐漸萎縮;肌瘤多並發子宮內膜增生;妊娠時雌激素水平增高,肌瘤多迅速增大,外源性雌激素可加速肌瘤生長。
子宮肌瘤患者需要作那些輔助檢查?
較小的肌瘤,尤其是粘膜下肌瘤,僅靠婦科檢查診斷比較困難。B型超聲可以較明確顯示肌瘤大小及部位;是診斷子宮肌瘤主要手段之一;對於粘膜下肌瘤用宮腔鏡診斷較明確,在基層診斷性刮宮可以感覺到內膜有突起或明顯不平,通過以上檢查,診斷一般無困難。對肌瘤增長快或絕經後仍繼續增大,由硬變軟者,應考慮有惡變之可能。
Q:子宮肌瘤患者如何治療?
A:如果肌瘤較小,無症狀,也無併發症及變性者,對健康無影響,一般不需要治療。尤其是接近絕經年齡者,考慮到卵巢功能減退後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即自然萎縮或消失,以上情況均可採取期待療法,即在臨床及影像學方面實行定期隨訪觀察(3~6個月1次)。根據複查情況再決定其處理。如複查發現肌瘤增大或症狀明顯時,再考慮進一步治療。通常手術治療的標準是肌瘤(連同子宮)達到兩個半月妊娠的子宮大小,或者雖然不到如此大小,但月經非常多,經過藥物治療無效而造成貧血者,或者發生變性者也應該考慮手術。不過,同樣是手術治療,不同的病情,具體的手術方法還是有差異的,需要醫生結合患者的年齡、生育情況等等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因此,手術以前醫生都會就手術方案問題與患者及其家屬詳細溝通,達成共識後方實施。
手術治療
傳統的手術方式需開腹,有兩種術式:
1.子宮切除術,適用於子宮2個半月妊娠子宮大小、肌瘤雖不大但症狀明顯,或肌瘤增長快不能排除惡性者。
2.肌瘤剝除術:適用於35歲以下、未婚、或未生育患者。但以上兩種手術方式對患者損傷較大。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推廣,利用腹腔鏡及宮腔鏡進行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已廣泛應用,由於其損傷小,書後病人恢復快,越來越被廣大患者接受。對於粘膜下肌瘤引起的月經過多,可在宮腔鏡下完成治療,避免了開腹手術,保留了子宮的完整性,不影響卵巢的內分泌功能,減少併發症,此手術適用於粘膜下子宮肌瘤或突向宮腔的肌壁間肌瘤。而對於漿膜下肌瘤或肌瘤較大或數目較多患者,則可通過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對於肌瘤外凸,單一肌瘤要求保留子宮患者,可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出術;對於沒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行腹腔鏡輻助下陰式子宮全切除術,術後痛苦小,恢復快,併發症少,克服了開腹和陰式子宮切除手術的缺陷。對肥胖患者可減少開腹手術導致的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等併發症。
藥物治療
用於肌瘤較小、症狀不著,近絕經期或全身情況不能耐受手術者。雄激素類: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孕激素類:甲孕酮、甲地孕酮、炔諾酮,任選其中之一;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