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為皮損色素完全脫失,呈瓷白色斑,白斑大小形態不一,境界清楚,邊沿有色素沉著增加,無自覺症狀,暴曬後易出現紅斑,甚至水泡,自覺有灼痛、炎症後,白斑可比原發範圍大,皮損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較常見於指背、腕、前臂、面頸、生殖器及其四周。白斑常對稱或單側分佈,甚至如帶狀沿神經分佈。頭部白斑邊沿無色素沉著區,或偶有白髮而看不出白斑。有的白斑可自行消退,一些患者在夏季日曬後,白斑中心或邊沿色素再生,但到冬季色素又可消退。部分患者可伴有粘膜色素減退以口唇多見,外生殖器次之。
泰州地區以前是一個麻風病高發區,麻風可發生伴有皮膚感覺改變的脫色斑,但在早期感覺改變可能不明顯,應留意和白癜風區別。臨床上可分為淺色斑和麻風性白斑兩種。繼發性淺色斑為結核樣型麻風紅斑或斑塊消退後所遺留,數目少,面積大,邊沿清楚,麻痺、閉汗和毳毛脫落明顯,查菌陰性。
原發性淺色斑多見於兒童麻風及未定類麻風,數目少,邊沿清楚,局部輕度麻痺和閉汗,查菌陰性。如病情進展,向瘤型轉變,淺色斑發生浸潤,數目增多,面積小,邊沿模糊,彼此靠近,呈大理石樣外觀,同時可有脫眉,查菌陽性。界限類麻風既似瘤型,又像結核樣型麻風,查菌多為陽性。麻風性白斑主要見於兒童麻風,其他型麻風也可見類似損害,其色素脫失,更需與白癜風相鑑別。
麻風的色素減退可能是由於黑素細胞活性降低,與麻風桿菌侵進黑素細胞有關;桿菌具有氧化多巴之活性,造成對黑素細胞合成黑素的競爭性抑制,以及改變了局部微循環,供血減少,導致黑素細胞萎縮。麻風患者除白斑外,可有其他臨床表現,如丘疹、結節、浸潤、足底潰瘍、多發性神經炎等有助於鑑別診斷。治療麻風通常可產生色素再生,固然仍可殘餘一些色素脫失。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