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專攻26至34歲年輕人士,腎小球腎炎變無形殺手

本港現時大約有80萬名慢性腎病患者,IgA腎小球腎炎是繼糖尿病後第二大引發末期腎衰竭的致病源,唯大部分患者徵狀不明顯,往往錯過了早期治療的黃金機會。專家建議,普羅市民亦應定期進行血液及尿液測試,及早發現病況。

IgA腎小球腎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問題,A型免疫球蛋白自行攻擊腎臟,使腎功能衰竭。世界腎臟病學術會議籌委會及科委會主席李錦滔透露,本港每年接收約1,000個末期腎病新症,其中由腎小球腎炎引發的病人佔38%,有一半人(47%)首次發病時,只有26至34歲,而高達68.4%病人在確診前沒有任何明顯的徵狀。

現年只有25歲的林小姐,今年初時因連續出現視力模糊、噁心,遂向眼科醫生求診,醫生懷疑她患上惡性高血壓,她在廣華醫院透過超聲波和腎組織檢查,終發現患上末期腎病,現時需要進行腹膜透析治療(俗稱洗肚)。另一個案馬先生(圖2、圓圖)則曾於06年發現自己有蛋白尿和血尿,當時腎功能一切正常,但前年中因全身乏力及多次嘔吐入院後,證實患上腎小球腎炎及末期腎病,幸得母親捐出腎臟,令馬先生得以順利康復。

李錦滔續指,每個腎小球腎炎病人發病的徵狀及速度未必會一樣,快則可以如林小姐般幾個月內惡化成末期腎病,也有病人發病較慢,但因徵兆不明,即使是家庭醫生也可能忽略了腎小球腎炎。因此,他建議市民可定期進行血液測試、尿液測試及量血壓,有利及早發現有否患上腎小球腎炎。

香港腎科學會2006至08年主席黃矩民提醒,早期病人主要用藥物控制病情,晚期病人除了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療,最理想方法是得到腎臟移植,但現時輪候冊上有超過1,000名病人等待活腎或屍腎移植,他希望來年腎臟移植個案可達100宗。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