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相關研究報告發現,患重症牙周炎的孕婦發生早產和生出低體重兒的危險率為牙周正常的孕婦的7.5倍。多數牙病並不能靠吃藥治好,而需專業的清潔甚至手術等對症處理才能根治。牙齦紅腫、出血,很多人都認為是小毛病,不少準媽媽以為含點鹽水、吃些維生素就行了。專家認為這種做法有誤,因為除了口腔黏膜炎,多數牙病並不能靠吃藥治好,而需專業的清潔甚至手術等對症處理才能根治。
案例:準媽媽牙齦一碰就出血
31歲的饒女士懷孕三個多月了,先生和公公婆婆都把她當家裡的「功臣」,日常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即便如此,天天養尊處優的饒女士還是出現了意外——半個月前,她的牙齦又紅又腫。剛開始她以為自己沒睡好,加上懷上孩子之後吃得好,可能補「上火」了,也沒太在意。沒想到第二天咬蘋果時,果肉上留下了一個明顯的血印。一照鏡子,她發現自己的牙齦不但腫得厲害,而且出血了,嚇得她不敢再咬太硬的東西。
但即使饒女士吃東西時無比小心,可刷牙時還是很容易出血,嚇得她好幾天都只敢用鹽水漱口,不敢再用牙刷。往常熬夜上火,她也曾經有過牙齦紅腫、出血的經歷,只要早點睡、多吃點青菜水果,或者再吃點藥,很快就好了。可這次似乎不比往常,牙齦似乎稍一碰就會出血,饒女士不得已來到口腔門診,一見醫生就要求:「請儘量不要給我開藥吃,我怕影響嬰兒健康!」
醫生給饒女士做完檢查後,建議她清洗牙齒,除去牙菌斑和牙石,並叮囑她不能光漱口,即使出現血絲,也要好好刷牙。一個星期後,饒女士牙齦的炎症終於明顯減退了。
解讀:激素變化大,牙齦易發炎
「女性在妊娠期內分泌變化很大,血液中的黃體酮含量大增可導致激素水平失調,使牙齦的毛細血管彈性減弱滲透性增強,所以更容易出血。」醫生介紹說,像饒女士這樣的準媽媽其實並不少見,她們口腔所出現的變化跟妊娠有直接的關係,在醫學上稱之為妊娠期牙齦炎。
專家分析,孕期激素水平的改變,除了導致牙齦血管「脆弱」外,也使口腔內的菌群產生了變化。另外,牙齦對細菌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也更為敏感。上述多種因素疊加起來,可讓本來就牙齒排列不整齊或口腔衛生不良的準媽媽更容易出現口腔炎症,而本來就有局部炎症者更容易加重症狀。
另外,不少妊娠期的女性喜歡吃酸甜的食物,如果不注意及時清潔口腔裡的食物殘留,也可加重炎症的程度。這時如果怕出血,早晚都只漱口不刷牙,細菌更難清除,對口腔健康的危害更大。「其實,如果怕傷及牙齦易出血,可改用毛軟一些的牙刷,動作輕一些,總比光漱口清潔得徹底些。」專家指出。
專家提醒,牙齦炎、牙周炎看似不起眼,但在平時刷牙或吃飯過程中,牙周周圍的細菌可被擠進血裡,並隨血液循環進入體內,潛伏時日一長可成為威脅全身健康的「隱性兇手」,甚至通過母體從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增加胎兒早產和低體重的風險。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