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
一般新生兒膽紅素值都會比較高,當超過5mg/100ml時,黃疸便會出現於眼睛結膜,指甲床及皮膚上面。
新生兒的黃疸之種類
生理性的黃疸
通常在出生後二到三天出現,膽紅素的濃度,足月兒不超過12mg%,早產兒不超過15mg%,黃疸症狀消失的時間,足月兒是一週內,早產兒是二週內,膽紅素值恢復正常的時間,足月兒是三週內,早產兒是四週內,符合以上所述的,即為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的黃疸
只要是膽紅素值超過生理性黃疸的範圍時,都是屬於病理性的黃疸。
母乳性的黃疸
哺餵母乳的新生兒,因為母親體內的黃體脂莓會抑制尿甘酸轉移莓的作用,進而影響到膽紅素的結合,就會因此而造成新生兒的間接膽紅素增高,黃疸的時間也會因此而比較長,比較容易發生。
核黃疸
當新生兒的間接膽紅素超過20-25mg/100ml時,便會通過腦血屏障,在腦基底及海馬處染成黃色,造成腦部組織的損傷。
新生兒黃疸之原因
A.生理性黃疸的原因為:
紅血球的破增加時。
白蛋白結合的作用減少時。
消化道重吸收作用增加時。
B.病理性黃疸的原因為:
身體的感染
如德國麻疹,B型肝炎,水痘帶狀泡疹病毒怠染等,或細菌及寄生蟲感染。
母親與小孩的血型不合
可分為ABO血型不合與Rh因子不合兩類。
可能產生病理性黃疸之血型配合是:母親O型,嬰兒A型或B型,母親A型,嬰兒B型或AB型,母親B型,嬰兒A型或AB型。
酵素缺乏
如蠶豆症及葡萄甘酸莓缺乏。
膽道疾病
如總膽管閉鎖,膽汁栓塞,肝內閉鎖等疾病。
藥物影響
使用的藥物若會與膽紅素競爭與白蛋白結合時,也會造成黃疸。
母乳影響
餵母乳的嬰兒在出生後第四天開始慢慢增加,到第十天至第十五天到達最高峰,如果繼續餵母乳,可能需要三到十二週膽紅素才會恢復到正常值。
紅血球異常
如海洋性貧血,紅血球細胞酵素缺乏,遺傳性圓紅血球症等。
化學性溶血劑
如維他命K等藥物,或者是會引起G-6-P-D缺乏之藥物或化學製劑。
血管外溶血
如出血,血腫及瘀斑等外症造成之溶血。
腸肝循環增加
如先天性的巨結腸症,腸阻塞症,幽門狹窄,腸道閉鎖等先天性的疾病。
代謝性病變
如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狀腺機能過低,腦下垂體機能過低等。
C.核黃疸的原因為:
早產兒比較容易出現,因為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減少之原因。
窒息與酸血症。
低白蛋白血症。
細菌感染。
其他:如藥物的影響,饑餓或低血糖,溶血等也都容易產生核黃疸的情形。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