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急性腎炎即指急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與感染、免疫反應有關的泌尿系統疾病,冬春季發病率較高。主要表現是少尿或無尿(每日尿量少於500毫升或100毫升)、眼瞼或身體其他部位水腫,尿檢有紅細胞、尿蛋白、血尿素氮(BUN)升高,有的病人還伴有高血壓。除了及時就醫、臥床休息外,飲食控制也十分重要。急性腎炎病人的飲食,既要保證營養需要,又要儘量減輕腎臟負擔,促進病情緩解。因此,飲食的關鍵是限蛋白、限鹽和限水。
在急性腎炎的少尿期,由於尿量減少,病人體內有水鈉瀦留,所以有水腫出現。此時為了消除水腫,病人每天的水攝入量(包括湯水、飲用水和靜脈輸液)不可過多,按前一日尿量加上400~500毫升,即為當日的飲水量,如有嘔吐、腹瀉等,可適當增加水的攝入。
限制鹽的攝入,是消除水腫的方法之一。故病人一日三餐不能放鹽(即無鹽飲食),醬油也不能放。含鹽多的食品如鹹菜、鹹蛋、醃肉等更不能吃,只可用糖和醋來調味。在少尿期,病人往往合併有高血鉀,因此,不能吃含鉀高的食物如香蕉、柑、橙等。莖類蔬菜(如芹菜及茭白等),鉀的含量比較高,也須禁食。鹽與水的攝入,只有在病人由少尿期轉至多尿期以及血壓回覆正常後,才可適當增加。
尿素氮是蛋白質在體內代謝的產物,由於腎小球受損、腎臟功能降低,隨尿排出的代謝廢物亦相應減少,體內尿素氮升高,臨床稱為氮質血症。為了減輕氮質血症,減輕腎臟的負擔,應減少蛋白質的攝入。正常人每天應攝入蛋白質70克左右,而急性腎炎病人蛋白質的攝入量應減少到每天40克以下。一般根據病情,即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將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每天20~40克。在有限的蛋白質供給中,應選用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即含人體必需氨基酸多的蛋白質,以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如瘦肉、雞蛋、牛奶等。為減少非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同時又保證有足夠的熱能,主糧可選擇麥澱粉、粉絲、馬蹄粉、藕粉等不含植物蛋白質的食物,以免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超標。而大米及麵粉等主食含有約7%的植物蛋白,這些蛋白並非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因而必須加以控制。一日三餐中只一餐以米、面為主食,其餘兩餐可用上述食品作為主糧。
值得一提的是,限蛋白的時間不宜過長,應隨著腎功能的改善及時調整蛋白質的供給量,這對兒童、孕婦和乳母尤其重要。急性腎炎病人的脂肪攝入量則不用刻意限制,以滿足熱量的需要和增加食物的風味、增進食慾為主。維生素的供給應充足,並可適當補充維生素製劑。在渡過少尿期後,病人也可選用一些具有利尿消腫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苡仁、鯽魚、冬瓜等。
只有堅持以上原則,急性腎炎病人才會早日康復。為了使大家更直觀的瞭解,現舉一例:
早餐:牛奶1支(200克)、馬蹄糕3件、煮雞蛋1個;
午餐:米飯(大米85克)、瘦肉炒青瓜(瘦肉50克、青瓜200克);
下午加餐:水果1個(蘋果100克);
晚餐:麥澱粉餃子(麥澱粉120克、瘦肉50克、韭菜50克、菜心50克);夜餐:沖馬蹄汁(馬蹄粉15克);全日用油30克,免鹽;總熱量為1800千卡,蛋白質40克。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