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大調查訪問2300多名小學生,發現逾一成受訪學童有便秘問題,6至7歲群組更高達16.8%。兒科醫生指出,本港學童交通及留校時間長,學生因擔心被同學取笑「臭味」等因素,不願在校內大解,慣性忍便令直腸擴張失去便意是便秘的主因。有個案更因長期忍便終令肛門括約肌失去彈性,變成失禁。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小兒科及小兒泌尿科組,於3至6月進行全港兒童便秘問卷調查,隨機抽樣訪問10間小學、逾2300名6至15歲學生(98%為6至12歲),發現12.2%學童有便秘,6至7歲群組盛行率更高達16.8%。
研究員分析,逾三成受訪學童表示即使有便意,亦不想在學校如廁,當中16%證實患有便秘。
中大外科學系小兒科及小兒泌尿科醫生譚煜謙解釋,經分析後,學童不願在校內如廁,與廁所設施和衛生無關,反而同輩壓力是重要因素,他說﹕「學生會因為去大便感到好臭,而覺得尷尬和被同學取笑。」他又說,上課及交通已佔去學童大部分時間,「他們不肯在學校如廁,忍一次可能有點吃力,但愈忍得多就愈不用力……習慣了變成慢性便秘。」他補充,如兒童缺乏父母在身邊指導,更難以建立良好的大便習慣。
校長﹕未發現羞於在校大解
香港資助小學議會主席梁兆棠對中大研究感驚訝。他說,「我們一般都會擔心不讓他們去廁所,在課堂上失禁會更難處理,老師不會拒絕學生在上課時間去廁所的要求……除非是個別學生經常借機去廁所。」他暫未發現學生羞於在校大解問題,認為毋須特別加強教育,只要老師小息時提醒學生去廁所即可。
分別只有9歲和7歲的跨境學童姓李兄妹,曾深受便秘困擾,現已治癒。他們家住深圳布吉,每日要花2至6小時往返位於上水的學校,哥哥因長時間坐車又不敢在校內上廁所,長期忍便令其肛門括約肌失去彈性,結果兩年前因失禁向專科醫生求診,除了吃藥外更要日日清洗直腸去除宿便,歷時兩年才治癒。妹妹最近亦出現類似情况,需要求醫,現已康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