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自殺防治必須從小做起

在某個深夜裡,你躺在床上,疲累但無法入眠。白天的工作、學業、生活、家庭或感情上的種種不順遂及隨之而來的壓力,不斷地在你腦中翻騰。幾分鐘前,你或許喝了不少酒,或許哭了一場,或許,你什麼都沒做。總之,你覺得不管做了什麼,都解決不了、也逃避不了那些帶給你壓力、讓你不快樂的問題。你無助地躺在床上,淚水流過雙頰,枕巾濕了一大片。你閉上雙眼,心中不只一次這麼想著:多麼希望今晚睡著之後,就再也不要醒來了!

你我的一生之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而我相信你也跟絕大多數的人一樣,第二天一早還是醒來了,心不甘情不願地展開新的一天。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然而,還是有極少數的人,採取了一些行動,讓自己不要醒過來。有些人依賴的是酒精或毒品,也有一些人選擇了比較激烈的方案:直接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年五月間,藝人倪敏然自殺的新聞被大幅報導,再度喚起社會大眾對自殺問題的關心。從政府高層到學者專家,都提出許多所謂「自殺防治」的策略與方案。但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殘酷的事實:自殺這件事,不管看起來多麼激烈或不理性,那還是自殺者個人的選擇。自殺的原因極為複雜,如果以疾病預防的模式談自殺防治,不僅過於簡化了問題,也未必能達到具體的效果。

對每一位意圖自殺的人來說,自殺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生命經驗,自殺是否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甚至是否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往往不是由客觀的環境因素決定的,而是由主觀的心理因素決定的。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如果用不同的觀點看問題,會影響問題解決的難度。對於同樣的問題,有些觀點讓人比較容易找到解答,有些觀點則讓問題顯得困難。認知心理學家也發現,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會作出許多不必要的假定與限制,而這又會增加了解題的難度。所以,當人們遇到問題時,如果沒有能力與耐心嘗試轉換觀點,如果因為習慣與理念對自己對他人作了過多的限制,就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題解決是一種逐步改變現狀的過程。就像下棋一樣,從下第一步棋到最後一步棋,需要謹慎地計畫,而且不管多謹慎,每一個決定都還是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當然,最後的結果,也是不確定的。生活中的問題,不像下棋有明確規則可循,過程與不確定性就更高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需要良好的分析與計畫能力,還需要自由的思考習慣與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才能妥善地設定與調整目標,有耐性地逐步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可以預期,一個人的問題解決能力愈強,選擇自殺的機率就愈低。問題解決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無奈的是,台灣的教育仍然是相當升學導向的。父母師長只在意孩子面對有標準答案問題的考試表現,不在意孩子面對不確定情境的問題解決能力。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不會有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他們面臨人生的大小問題時,如果把自殺視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我都不應該感到意外。

成年人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個體,自殺又是一般人以常理無法預測的選擇。預防問題解決能力不佳的成年人自殺,就好像預防有瑕疵的車子發生意外一樣。不幸的是,車子可以由原廠召回檢修,我們卻沒有資源與權力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公民。自殺防治的重心不應該只放在辨識所謂自殺的高危險群並試圖阻止他們,那樣治標不治本,成效不可能太好。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謙卑檢視自身對教育的種種信念與價值觀。

如果,身為中小學生家長的你,看到一綱多本,所以學校教這本,你就把孩子送去補別本,或是你只在意考題有否超出範圍或上課有沒有教,你就是在增加你的孩子自殺的風險。你難道沒有注意到,青少年自殺的問題日益嚴重嗎?多少孩子還來不及長大,就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殺防治必須從小做起,從改變父母師長的信念與價值觀做起,從停止填鴨教育做起,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起。唯有如此,我們的下一代在成年後,才能夠有足夠的問題解決能力去面對並克服自己人生之中的種種問題。或許我們仍然無法避免某些人將自殺列為選項之一,但他們會因為能夠看到其他的可能性,而不會選擇自殺。這才是自殺防治的治本之道。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