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父母學堂] 認識孩子的成長過程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行為與智慧發展都是父母期許中的大事,但是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加上教養他們的父母認知與做法上又各有不同,所以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結果。如果祗是一味地抱怨結果而不找出原因,或想從育兒指南或他人建議中獲得特效辦法都是很不智的做法。

很多父母在養兒育女的學前教育階段,確實盡過很多心力,也花費很大的物力啟發孩子,但是他們所做的並不是正確地協助孩子啟發多元智慧,也不是符合未來社會化的行為養成,而是期待孩子未來就學後,能於學科上獲得高分的心安。

孩子所有的表現都是學習的結果,所以將智能啟發成為智慧,及協助孩子完成社會化是父母於學齡前期的重責,父母與家庭是奠定這些根基的重要人物與場所,未來學校教育中的所習學科也不過是智能轉化擴充延伸為智慧的學習或考驗的項目之一而已。人生真正考驗智慧的戰場是離開學校之後的各種週遭情境與問題。

“社會化”是教養一個人順利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過程,理想的社會化會使孩子的社會團體生活免除“適應不良”的情況。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站,繼而家庭外的學校、各種場所、宗教、社團、社會法律及傳播媒體等將陸續地促使一個人活到老,社會化到老,所以孩子入學前期的家庭社會化要由父母負起大部份責任。瞭解了孩子行為與智能的養成過程,父母才能有正確的認知及做法。我們時常可以聽見父母常以遺傳不好或沒能傳到好的來搪塞不滿意的結果,或做為安慰的自我解嘲,殊不知後天的養育與啟發比遺傳更重要。

孩子的行為或智能有了問題,就與身體有了病痛一樣,需要找出病因以便對症下藥根除病源,絕不可再以一式的“成藥”或傳說中的“大補帖”企圖解決所有的結果。同時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早期及定期的評估身體、行為與智能,才是真正的養兒育女之道。

很多人祇知道身體可以透過健康或病理的科學檢查以找出病源,但卻不知道行為與智能也可以應用“CMI管理科學”的客觀方法偵測出問題所在,以便針對問題修正。

為什麼需要競爭力多元智慧的教育與評量?

每個人、每位家長,為什麼要不斷地讓自己及孩子在教育體系中接受教育呢?因為他們都深信教育體係是當今最牢靠也是最能提供學習者產生「智慧」的場所。但是其結果不但讓參與者失望,更因此心理上產生了無比的挫敗與焦慮。理由是什麼?莫衷一是。其實答案很簡單,學校是讓參與者於進入社會職場「前」之研習場所,它所提供的一切無非就是要參與者(1)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情境,進一步(2)能解決各種情境中之問題。完成了上述兩項「智慧」的基本目標後,便需再往上追求具有「競爭力」的多元智慧。也就是讓每一位具有多元智慧的人,能再加上獨一無二、無可取代且具有差異化(即產生更多價值,但卻能降低成本)的能力。理由是,如果情境中每一位人才的智慧皆相似而沒有個人的特殊利基時,則每個人的「價值」便會在比較中不斷地被降低。因為如此,所以許多專家學者長年累月地研究「教育」與「競爭力多元智慧」的關係,期待能以「事先」隨時瞭解教育的「效能」及「效率」之間的是非對錯。個人有幸參與研究且將「天生腦力」與「競爭力多元智慧(CMI)」之流程及偵測工具逐一發展出來,使學習者與師長、父母們也從此有所遵循,而不再以宿命及在感嘆父母難為的痛苦中培養孩子了。

華文區域CMI跨領域研究的重要性

數據的收集及統計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據,百年來我國的教育大多以分科分系為主,養兒育女的父母或師長們也莫明其妙地以孩子的智商及性向作為引導兒女或學生的依據。其實教育與智慧是一種因果關係,教育的過程中若沒有正確的引導方法,則教育不但沒有辦法孕育出良性的「競爭力多元智慧」,反而會造成學習者心理上對學習產生挫敗及焦慮。多少年來,智商與性向一直是我國教育參與者最在意的偵測項目,但是經由長期追蹤的結果卻沒法證實那些曾被用盡各種方式提昇其智商者,或依其性向而學習者,在其未來的職場上展現出「競爭力的多元智慧」。所以許多專家學者們便很積極地研究這些假象的櫥窗教育或代工教育之缺點,因而決定應以「競爭力多元智慧」為目標,而且一切過程須以個人的智慧成長檔案為基礎,故為此製訂出新典範以供教育參與者令其有所遵循。

從1996年到2001年的數據統計,亞洲的多元經濟市場在角色上已扮演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市場,而且未來的潛力更大,舉半導體市場為例:這五年之間的消長關係,美國由佔全世界的32%降至26%;亞洲市場則由21%上升到28%;日本從26%降至24%;歐洲則祇由21%上升到22%而已。從這個多元經濟市場重心向亞洲移動的趨勢,其所形成之亞、美、日、歐之排名,亞洲人們不但要把握這份國際趨勢變化,華文區域CMI跨領域研究應該更加強,才能與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地中之非華文區域一較長短,才是華人之光,也才是教育及競爭力多元智慧的良性因果。

別將「氣質」當作教育的萬靈丹

(昔日的氣質;今日的A因子)

1930年之前,大多數探討行為發展與智慧的差異,侷限於智商部份。1930年之後則開始著重於天生行為模式的研究,最後所得之結論可以歸納為(1)氣質行為科學為現象學,(2)氣質乃強調行為如何表現?但與行為的動機及內容無關,(3)氣質行為模式與個體之人格及智慧的發展有一定密切的關係。

20世紀末,因為資訊時代的到來,加上實驗科學的盛行,原先氣質行為科學所描述之九個現象項目,經由大規模不同年齡層與社會文化面之「因素分析」後發現與依附關係及多元智慧之成長有正相關的項目各自不同,因此稱為「A因子」。

所以從事教育者必須依循著正確資訊及數據隨時修正,以免落入「抱著舊資訊與結論,當成萬靈丹」之陷阱。

學齡前期的社會化為何?

孩子於學齡前期要逐漸完成“社會化”,所以父母要協助孩(1)養成自動自發的好習慣,(2)培養道德心及建立行為的準則,(3)逐漸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與建立人際關係,(4)學會辨別危險保護自己逐漸獨立的能力。

(1)養成自動自發的良好習慣

協助孩子養成生活起居、睡眠作息、飲食、排泄的良好習慣在教導中須注意良好的氣氛及遊戲化的設計,避免將自己生氣的情緒與學習的項目反覆連結在一起,因此造成學習上的焦慮反應。

(2)培養自動自發的良好習慣

四、五歲的孩子是建立道德心與行為的關鍵時期,所以父母須身教、言教並重,並積極注意各種媒體的影響,轉變這些題材為教材。

(3)逐漸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與建立人際關係

要逐漸學習適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也能體會別人的感受,並對別人情緒表達能做出適當的反應,更要學會事後彌補自己曾有的不恰當情緒表現。父母要以漸進方式提供孩子學習的機會並教導他如何學會控制衝動、忍耐、及與他人合作共享。

(4)學會辨別危險保護自己逐漸獨立的能力

逐漸地要孩子能辨別危險及如何避開危險與自救,並能於自己能力範圍內自己作出決定,不過度依賴。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