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骨折、骨痛、貧血及易出血等,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症狀,但此病的治癒率一向偏低,傳統化療的治癒率只有5%,病人平均存活率更只有三至四年。醫學界近年採用較昂貴的新式標靶藥物改善治療成效,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結合傳統化療、標靶藥物及骨髓移植,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提升病人的治癒率。
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未明,本港每年有近200宗新症,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由於身體的漿細胞異常增生而出現癌變,並於骨髓積聚引發溶骨性病變,令患者出現骨折、骨痛、高鈣血症、貧血及易出血等症狀,更會影響腎功能。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詹楚生稱,傳統化療對治療骨髓瘤的成效較差,只有5%患者的病情可達至完全緩解,即使是骨髓移植也只有約一成多病人可治癒。
詹楚生表示醫學界近年研究以標靶藥物如「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等,提升病人治癒機率。港大醫學院於05年開始,邀請25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參與研究,患者先接受傳統化療藥物治療,若體內致病的單克隆蛋白減少逾四分之三,可直接接受骨髓移植;對化療無效的患者才需要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最終也需要才接受骨髓移植。
標靶藥動輒費10多萬
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只有56%病人需採用標靶藥物,患者整體治癒率為48%,5年存活率則為72%。若比較美國及英國同類研究,即使所有病人都採用標靶藥物,治癒率也分別只得56%及43%。詹楚生表示標靶藥物費用昂貴,完成整個療程動輒需要10多萬,很多時病人要自費購藥,港大研究的治療方案可減少採用標靶藥物的機會,故整體醫療成本較低,但治癒率與外國相若。
40多歲的劉女士,04年發現骨髓漿細胞增多,但未能找出成因,兩年後健康開始變差,早上起床時會四肢僵硬,刷牙時更會一直流牙血,檢查發現骨髓大部份細胞已壞死,最後才確診患上多發性骨髓瘤,但接受化療卻反應欠佳,後來參加港大的臨床研究,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再接受自體骨髓移植,現時已大致康復。她希望病人都不要只往壞處想,「唔好成日諗住有病就會死,家醫學昌明,乜都有得醫,最緊要自己唔好放棄。」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art_id=14084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