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稱清明節或清明節前兩天叫作「寒食節」,因為在這天古人會吃潤餅,美食專家(韓良露)表示,潤餅原本是閩南的食物,傳到泉州發揚光大,到台灣來之後各地的吃法又大不同,來聽聽看台灣各地吃潤餅的有趣習俗。(劉映蘭報導)
清明時節雨雰雰,古代潤餅是春日節慶食物,尤其到清明節的時候古人會吃潤餅,這是為什麼呢?美食專家韓良露解釋說,它像一個大方盒子,帶到墳上祭祖完要吃的時候,不需要盤子、筷子,就像在外野餐一樣,很方便。
潤餅的發源地在閩南,但傳到泉州後發揚光大,後來由荷蘭人帶進台灣,不過潤餅進入台灣後吃法有許多「新發明」,而且各地都不同;以大的地理分界區隔,北部吃潤餅用料較少,喜歡吃熱的,但南部相反,潤餅會包許多餡料,喜歡吃冷的,比較接近古代「寒食節」的吃法,而本來沒有吃潤餅習俗的客家人,後來不但吃也加進客家特色的菜脯或紅糟肉;而在某些縣市又會融合當地的特產,韓良露說,例如基隆的潤餅會加蛋酥,取代蛋皮;屏東會加大黃瓜,全台只有屏東會這樣做,因為當地在清明時已經很熱了。
如果想一探潤餅的文化,在林語堂故居舉辦的「春天潤餅文化節」可以滿足您視覺上的饗宴。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