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香港] 股災有不同 低撈考功夫

(星島)10月12日星期日06:30
(綜合報道)

十月是傳統爆發股災的月份,加上過去兩個逢七的年頭,股市都出現大跌,所以去年十月,投資者個個小心翼翼,結果避過了股災。無奈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今年十月,港股不但大跌,而且在之前的九月,亦已經連番下挫,大有要一次跌個夠的迹象。

  港股流通性高,早已形成大上大落的特色。十月股市大跌,一下子跌到萬四點邊緣,上周五恒生指數一度大跌千五點,如果購入包括一籃子藍籌的盈富基金,等如是上周四收市價的九折,難免令投資者產生趁低吸納的想法。市場上有部分分析亦認為,港股連番大跌後,市盈率已跌到偏低水平,按過往經驗已經有很大支持,究竟這個想法對不對呢?

  在跌市時,投資者的理智總是被恐懼情緒掩蓋,股價跌得平,他們反而不敢買,而看數據、以長綫態度分析,不失為克服恐懼的方法。不過,以公司盈利基礎判別是否值得入市,也要因應客觀環境作出調整。

  不能單以PE衡量

  過去香港經歷幾次大型股災,分別為七三年、八七年、八九年和九七年,還有○三年的沙士  時期。幾次股災中,七三年的股災是因為能源危機,八七年是因為外圍加息、九七年則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是屬於區域性的經濟衝擊。八九年和○三年的股災,則是因為政治和不知名傳染病引致經濟不明朗。

  不同成因造成的股災,經歷時間長短有別,七三年的股災不但時間長,而且幅度深,殺傷力至今為止仍然最大;其次則是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至於八七年股災,主要因為市場擔心息口上升,短暫拋售觸發程式沽盤,其震撼隨着美歐穩定利率而過去,同樣,八九和○三年的股災,復原速度也較快。

  比較不同股災經驗,可以發覺,源自經濟因素的跌市,幅度和時間都比較長,主要原因是觸發調整的因素,並非是突發性,不可能因為一、兩個解決方案而結束。在這個情況下,企業的盈利都受到拖累,令到今日看起來便宜的股價,到了明日就未必便宜,所以不能以過去的市盈率(P/E)簡單衡量,由於不同行業受到的衝擊未必一樣,亦增加了揀股的難度。

  拆息未跌反彈有限

  今次金融海嘯中,香港受到的影響算是比較遲緩的,真正感受到衝擊則是在九月份雷曼倒閉後,除了迷債苦主蒙受損失外,不少金融機構都受波及,加上外資金融機構的裁員潮開始浮現,令市面逐漸感受到惡劣氣氛。

  一個反映金融海嘯來襲威力的迹象,就是本地銀行同業拆息,在今年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平穩,顯示本地銀行體系運作良好;但在十月份開始,拆息上升,代表銀行間的不安情緒擴散,需要金管局  連番出招,穩定局面。財政司  司長曾俊華  亦強調,現在只是金融海嘯的前奏,香港社會必須要團結合作,為金融海嘯作準備。

  恒生指數由三萬二千點的高峰,回落到上個星期的一萬五千點以下,幅度足足超過一半,但究竟這般深度的調整是否足夠反映金融海嘯的衝擊,現在仍然未能看清,所以一個決定是否入市的簡單指標,是留意銀行體系穩定。拆息未回復正常之前,投資者入市執平貨,只宜抱着淺嘗即止的態度。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