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突劇烈頭痛、嘔吐要小心年輕中風多因爆血管瘤

突劇烈頭痛、嘔吐要小心年輕中風多因爆血管瘤圖片1
全球每六人便有一人曾經中風,約8至10%患者年齡低於四十五歲,屬年輕中風者。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袁孟豪表示,年輕中風者大多屬於出血性中風,當中佔45%患者更因遺傳性腦血管瘤爆破所致,死亡率高達五成。此外,工作壓力引起的高血壓、以及按摩導致血管內壁撕裂等,都是年輕患者常見的中風原因。

記者:伍雅謙
傳統中風成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及年長等因素,袁孟豪醫生指年輕中風者則多屬遺傳所致,最常見及死亡率最高是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即腦血管瘤。一旦血管瘤爆破,會令腦內蛛網膜出血,屬出血性中風。大部份腦血管瘤(Cerebral Aneurysm)在腦部環狀血管區(Circle of Willis)位置出現,當血液流向腦部時在該位置一些血管較薄的分岔位,出現一個如吹脹氣球的血泡,名為腦血管瘤。

多屬遺傳 小心血壓

他指出,腦血管瘤爆破前沒有徵兆,只有部份患者在爆破前一週有少量出血情況,並感到劇烈頭痛甚至嘔吐。因血管瘤沒有藥物可控制,若體積大於五毫米,或血管瘤壓著腦內第三條神經線,影響視力、瞳孔及眼部活動,便需進行手術。醫生會以微創方式,進行血管導管手術,在血管瘤內填滿金屬物,以防血管瘤爆破,又或以金屬支架堵塞血管瘤的出入口,防止血液流經,讓血管瘤自動縮小。但若血管瘤位置不佳或體積較大,便只能進行開腦手術。

他提醒,腦血管瘤並不常見,但大多與遺傳有關,若家族有多於兩人曾在四十五歲之前中風,便應找腦神經專科醫生進行腦部造影檢查。

除出血性中風外,年輕中風者也會出現缺血性中風,成因多為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令血管出現粥樣硬化及收窄,以長者較為多見。但袁孟豪稱,現時三十至四十歲人士,因工作壓力等問題,出現高血壓的情況增加。一名四十歲女病人,每逢上班便血壓升高,但一到假日血壓便回覆正常,血壓波幅大會令血管收窄,增加中風的危險。

另一種常見於年輕患者身上的缺血性中風,則由創傷引致,如按摩、健身、仰臥洗頭或背負重物時扭傷頸部,令頸椎血管內壁撕裂,血塊沿血管流往腦部,栓塞血管致中風。他指診所每年約有一至兩宗按摩導致中風的個案,大多只撕裂頸後其中一條血管,但也有個案頸部前後共四條血管同時撕裂。曾有一名只有廿歲的少年,便因接受按摩後感到頸痛,數日後出現面癱、嘴部歪斜、說話不清及走路不穩等症狀,經診治證實頸後血管撕裂導致中風,需服用薄血藥治療,現時情況穩定。

他提到,雖然約三成中風者會出現永久傷殘的後遺症,但年輕人一般較長者康復快,併發症也較少,其診所大部份年輕中風者,中風後一年內都可重投社會。

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227/19056762

TOP

死亡率達三成早治療康復快

突劇烈頭痛、嘔吐要小心年輕中風多因爆血管瘤圖片2
袁孟豪指年輕中風者因先天血管畸形所致,若有家人曾中風,應盡早檢查。馮就康攝
【醫生之言】
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前者死亡率達三成。袁孟豪醫生指,年輕中風者的出血性中風多因腦血管瘤爆破所致,死亡率更高達一半,而缺血性中風死亡率則約為一至二成。不過,雖然出血性中風死亡率較高,若及早救治,只要度過初期階段,康復進展一般卻較缺血性中風理想。

他指出,因血管瘤位於動脈,若血管瘤爆破,出血位處於腦內蛛網膜、甚至近腦幹及小腦位置,會造成腦壓。因情況嚴重,需盡快進行手術止血及減低腦壓,死亡率也較高。惟當腦內血塊慢慢被吸收,腦壓會減低,康復進度便較理想。

不同缺血性中風

相反,缺血性中風大多因血塊堵塞血管所致,嚴重程度視乎被堵塞的血管大小,若因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引起的血塊,血塊一般會較大,有機會堵塞大型血管,康復進度便較慢。

記者伍雅謙
from: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227/19056765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