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0年,北京的夏天炎熱無比,空氣中一點風也沒有。夜幕降臨了,天空中剛露出一角彎月,很快地又被一片濃厚的黑云遮擋了起來。故宮博物院的一個角落此刻還亮著燈,由於明天有展覽任務,幾名研究員正在加班整理資料,爭取明早一開門,參觀者就能看到完整的佈置。青年研究員小林坐在書桌前,認真地翻閱歷史記錄,為展品撰寫簡介。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要求非常深厚的功底,稍微錯誤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時,窗外開始有冷風帶著潮氣吹過,樹梢搖動,小林趕緊站起來關上窗,然後回到座位上加緊了速度。沒過多久,天空閃起了雷電,一場暴雨就要來臨。
小林放下毛筆,整理了一下文稿,抱起來走出門外。穿過兩條走廊就是清代宮廷展室,裡面已經佈置成檔案記載中晚清時期的後宮臥室原樣,屋中拉著一塊黃色的簾布,將整個房間一分為二,簾布後是一張寬大的龍床,而簾布前則是大臣稟報公務的地方,地上鋪著一個圓墊子。據史料所載,慈嬉太后晚年掌握皇權,實行垂簾聽政,在此簾布之後以天子之身份發號施令,指點江山。由於這次展覽的規格很高,所以所有的展品都用原物展出。小林推開門後,怕風吹進來破壞了珍貴的藏品,立即轉身合上了門。走過那塊簾布,小林就開始把說明牌依次擺放起來,她小心地戴上眼鏡,按照規定的要求一個一個地安放好那白色的小三角牌,確保它們醒目而不礙觀看。突然,天空中閃起一道霹靂,一條銀色的閃電象利劍一樣劃過空中,瞬間照亮了黑夜中的大地。「啊——」小林驚叫一聲,恐懼地瞪圓了雙眼,兩手緊緊地按住胸口,緩緩地滑倒在地上。其它房間裡的同事聞聲趕來,七手八腳地把暈倒的小林平放在地上,面面相覷。不一會兒,一輛嗚嚥著警報的救護車開到了門口,兩名白衣護士把她用擔架抬上了車後廂裡,向醫院絕塵而去。小林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房裡,床邊掛著一幅輸液架子,旁邊坐著的,是著名歷史學家、故宮博物院院長郭若先生。
「小林,你醒來了?」郭若見她睜開眼睛,關心地問。「院長,對不起,又連累你了。」小林見年紀比自己父親還大的郭若守在旁邊,心中一陣內疚。「小林,這是怎麼回事?」郭若的聲音親切慈祥,沒有一點譴責的意思。於是小林邊回憶著,邊向郭若描述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出她心中的恐懼尚未完全消散,她的語調顫抖,眼睛裡閃動著驚慌。原來,小林在整理說明牌的時候,天空中忽然劃過一道閃電,她本能地回頭看了一眼,卻驚詫地看到在那塊橫拉在屋中的簾布上,竟然透出了一個身著清代服飾的女人的身影,她的頭上戴著宮廷扁平寬大的頭飾,身著滿清官服,正端端正正地坐在床上,面朝著她一動不動地在看著。小林在故宮工作多年,從來沒有聽聞過這種事情,驚嚇之下頓時失去了知覺。郭若聽完,一言不發,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後,他站了起來,對著小林說:「小林**,你先好好休息,這件事我會著手研究,等這次展覽結束了,應該就會水落石出的。」一週過後,故宮展覽圓滿結束,小林也安然出院,回到故宮博物院。這天晚上,郭若出現在了辦公室裡:「**們,今晚下班後,大家都別急著回家,見證歷史的時刻到來了。」說完,他邀請所有的研究員都走進那間後宮寢室,在那道簾布前站住了:「**們,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不能還原的,所以當今歷史的一切結論,都是來自於前人記載和後人的推敲,例如清代的垂簾聽政。
但是,上週小林**意外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使我開始思考,是否有一種可能去重現歷史。」郭若說著,對著那塊簾布看了一眼:「清朝某一天的晚上,雷電交加,慈嬉太后坐在這後面的床上不知在幹什麼,而這個情景,居然被特殊的天氣記錄在了這塊簾布上。一週的前那個晚上,也同樣是雷電交加,相似的天氣條件,使得當時這一幕竟然又重新播放了出來。這件事嚇暈了我們年輕的小林**,但是同時也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靈感。」「我從中科院借來一套模擬雷電的設備,已經安裝在了這個房間裡。現在,我們來仿製一次雷雨天氣,看看這塊簾布能為我們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歷史發現。」說完,郭若走到牆角,關上電燈,擰開一個裝置的開關,頓時屋內雷聲大作,閃電交加。
所有的人都被這天搖地動的情景震撼不已,屏住了呼吸,聚精會神地盯著幕布。隨著閃電越來越亮,漸漸地,簾布中央出現了一個清晰的人影,頭頂著高高的宮廷飾帽,身著寬大的官服,坐在床上一動不動。從這人的形態來看,無疑就是歷史資料中描繪的慈嬉太后無疑。只見慈嬉太后就那麼靜靜地坐著,一動也不動,像是一幅靜止的照片,如此姿勢足足維持了十分鐘。正當大家鬆了口氣,以為不能再獲得有價值的圖像時,忽然,簾布上的人影站了起來,慢慢地走近,人影變得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從她的身後緩緩地伸出兩片對稱的黑影,越張越開,最後變成兩個龐大的翅膀豎立在背後,然後有力的搧動了幾下,一躍而起,消失在簾布上……閃電雷鳴停止了,大家站在原地,一片沉默。郭若清了清嗓子,若有所思地說:「看來,我們之前的研究陷入了一個誤區,慈嬉太后很可能不是人類……」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鬼故事,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