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父母學堂] 培養體恤的心

我經常觀察不同的父母與子女互動的情形,研究他們管教子女的方法。最近在臺灣觀察到一些奇異現象。

也許是近年來綁架詐騙集團橫行,讓所有愛護子女的父母心驚膽戰,只要是時間精力稍稍允許的人家,就會親自接送或請司機接送孩子,不管負責接送的人是誰,他們貼心服務的精神,真可以獲贈優良獎章。小孩幾乎什麼事也不必做,大人就會把書包、用具全都張羅好,「掛」到孩子身上,有些大人甚至幫孩子提所有的東西,讓孩子兩手空空,大搖大擺的走進教室。

再來是大眾交通工具上看到的奇異現象,記得以前小時候在學校裡學到生活規範是讓位給老弱婦孺,現代的生活規範好像改成了讓位給自家的孩子。常常在捷運公車上,看到一些大孩子一上車馬上搶空位坐下來,迫不及待的玩著遊戲機,媽媽一手提著孩子雜七雜八的背包、文具,一手拉著車上的吊環,垮著一張累得蠟黃的臉,呆呆的守著孩子。

有時也會看到父母帶著孩子歡樂出遊,爸爸與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安穩的坐在坐椅上快樂的高談闊論,計畫著未來一整天的行程,嬌小的媽媽吃力的拉著吊環,彎著腰熱心的參與討論。

如果再用心觀察,就可以窺見一些陷入熱戀的年輕情侶,把車廂裡的雙人座當成自家客廳裡的情人座,緊密相擁,無視車廂內其他乘客的存在,更不在意白髮蒼蒼、行動不便的老伯伯和老婆婆在搖晃的車廂內努力的站穩腳步。

當我跟友人提到這些奇異現象時,輪到他們笑我少見多怪了。有人告訴我:「有些父母為了疼愛孩子,自己只捨得買地攤貨,卻花大錢給孩子買名牌,就怕他們在同學間沒面子。在餐桌上自己節儉的吃著隔餐剩菜,新鮮好吃的菜永遠放在孩子餐盤裡。有些父母連最簡單的家事也捨不得孩子做,他們的論點是覺得孩子長大後,有的是辛苦的日子等著他們哪!只要父母有辦法,就讓孩子多享點福吧!」

體恤需要學習

聽完了友人的「簡報」後,我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人在刷爆信用卡、現金卡之後,認為父母償還他們的卡債是天經地義的事。

很多父母以為,愛是對等交流的,他們愛孩子的心有多少,孩子就能夠體會,而且會以同樣的心情來對待、體恤父母。

我們曾經讀過人類腦內有十兆個神經元,它們沒有獨立自主的智慧來明辨是非善惡,腦內的思考網路是由後天的教養一點一滴的架構起來的,那麼,為什麼父母用無窮無盡的愛來灌溉、滋潤孩子腦內的思考網路,孩子卻不一定會用同樣的心情來體恤父母呢?

最重要的關鍵是父母必須用身教、言教來引導孩子,學習去感受別人的心情,在生活中為人設身處地著想。父母可以帶孩子做義工,藉由奉獻心力的過程,學習體恤需要幫助的人,建立孩子「感同身受」的思考網路。

平常在家,也可以營造情境,讓孩子學習付出、關懷,例如,訂定每週一次的「爸爸日」、「媽媽日」,或「爺爺奶奶日」,請孩子在這一天觀察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的需求,並且為他們做一件特殊的事,讓孩子知道,不是只有自己有各種需求,別人也會有需求,只是通常大人會儘量滿足孩子,很少要求孩子相對付出,因此,孩子也必須學習關懷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無條件的付出,沒有教導孩子將心比心的學習,孩子腦內接收到的訊息是:別人對我的付出、關愛是理所當然的,滿足我的欲望是應該的。腦中建立的認知是完全的自我中心。因此,愛孩子別忘了培養他有一顆體恤別人的心。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4/11/03 家庭版
**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翻印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