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冷知識] 冬至的來源習俗介紹

對中國人來說,除了農曆新年外,冬至可說是最受注重的傳統節日。冬至是指一年之中,晚間時間最長的一天。根據中國傳統,農民及漁夫在秋收後,都會將食物儲存以度過嚴寒的冬天。在這個重要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提早歸家,共聚天倫,好好吃一頓豐富晚飯應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徵生命的平衡與協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締「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冬至當日,我們將稍為改變生活方式,作為慶祝冬至的來臨。市民會穿上漂亮的衣裳及探訪親友並送上禮物,然後大家一起在漫漫長夜細嘗佳餚,故此,我們可窺探中國人對倫理重視的一面。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天文學家將圓天分為三百六十度,作為一年時間的分配,自春分起,將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陽曆而論,每年的冬至約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農民曆解釋冬至的自然現象:「斗指戊,斯時因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也最長。」

  冬至這一天,對北半球的我們來說,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太陽東偏南(篇離角度最大)升起,當天正午的太陽的高度角最低約約只有48度,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長;所以也叫「最長的一夜」。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白天就慢慢地變長起來,太陽高度角也逐漸變大。所以在時序的轉進中,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冬至成為重要的節日,民間稱為「冬節」。

  冬節周代已有,自漢以來,冬節更為隆重「唐書」載:「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唐代以與新年並重,所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到了宋代民間更為熱烈慶祝,杭州市區休假三日來歡度冬節。

二、相關習俗
(一)敬神明

冬節一早,煮甜湯圓,先在大廳敬供神明與祖先。

(二)拜祖先和祭祖

中午時備酒菜,先祭祖先,然後全家聚餐,歡度冬節。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三)吃甜圓仔添歲

祭祀神明、祖先完畢一家人吃圓仔,全家團圓而食,叫做「添歲」,即古所謂「亞歲」。清代「重修鳳山縣志」記載:「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

民間在冬節前一、二天,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在節前夕全家大小一起來搓湯圓,有紅的,也有白的,小朋友們則用米粉塑造的家飼如雞、狗、豬等等,俗稱「做雞母狗仔。」

(四)餉耗

在鄉下祭拜結束後,會將湯糰黏一、二個在門戶器物之上,即所謂「餉耗」。高拱乾修「臺灣府誌」中的記錄有「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這雖是清代的習俗,但卻仍存留在我們民間的社會裡。

 

(五)補冬

在王詩琅所編艋胛歲時記中有關「補冬」的記載如下:「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龍眼乾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此日食補品,於身體特別有益。」現代人到冬天常見街上有「紅面蕃鴨」、「薑母鴨」和各式各樣的「羊肉爐」(土羊肉或洋羊肉,臺灣式或外國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補品,一般人繁忙,沒時間燉煮,方便大家進補啊!這些補品都是較烈(熱)的食品,不宜吃太多,會造成流鼻血。

三、相關語言教材
(一)語詞

1.冬節(至)
2.補冬
3.吃圓仔
4.加一歲
5.紅圓仔
6.白圓仔
7.鹹圓仔
8.祖廟祭祖
9.薑母鴨
10.烏(黑)棗雞

(二)語句

1.冬節圓一吃又各多一歲。

2.冬至陰,遍地像黃金。

3.古早人很重視冬節,現代人攏不注重。

4.冬節時日時最短,暗時最長。

5.烏(黑)棗燉雞,薑母鴨攏是常吃的補品。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