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首批表演場地及展館將於5年後逐步落成,民政事務局擬透過新高中課程的選修課程及學習經歷等推行藝術教育,但西九龍民間評審聯席成員胡恩威批評有關計劃全無作用,認為關鍵是本港無專業藝術教育的師資及無正規的必修藝術課程,「藝術觀眾不是靠一個計劃或一個學習經歷便可培育的」。
西九管理局董事局明天將召開會議,討論拓展觀眾、培育藝術行政人員等軟件措施。根據民政事務局提交的文件,拓展觀眾措施中,除了在新高中課程提供藝術教育機會外,全部計劃皆是康文署現有文化推廣項目,包括「學校文化日計劃」、「學校音樂節」、「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等。
文件詳述各計劃於過去共有多少間學校或市民參與,「但當中有多少人被感染成藝術觀眾?」胡恩威指出,要在社區培訓觀眾,必須營造欣賞藝術的氣氛,建議先進行調查,研究不同年齡的市民對藝術的認識,並為拓展觀眾定下目標,對症下藥。他建議仿效內地和台灣,要求免費電視台在新聞中如報道體育新聞般報道藝術文化消息,並製作關於藝術發展的紀錄片。
民政事務局又擬在新高中3年間為學校提供「美育發展」學習經歷、設音樂及視覺藝術選修科等,全部皆非必修課程。
胡恩威表示,韓國和日本能夠培育藝術人才,是因為中小學課程強制學生學習書法、陶瓷等藝術,「放學後學芭蕾舞不會培育到觀眾,而是要持續教導學生認識藝術技巧、鑑賞及創作」。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