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海上鉆探已完成1/4 工程進展順利
中廣網 2008-03-10
[打印本頁] [字號 大 中 小] [關閉]
中廣網珠海3月10日消息 港珠澳大橋真的要躍出圖紙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前日表示,港珠澳大橋總共25個專題已完成21個,大橋融資方案已達成協議,大橋主體統一建設,總共投資422億元。大橋要收費50年,預計36.5年可收回成本。記者也了解到,正在海上進行的大橋沿線勘探工作也進展順利,至今已完成30個鉆孔中的8個。記者近日登上鉆探船,直擊港珠澳大橋鉆探現場。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自2月22日正式開鉆以來,兩條鉆探船上的40多名工作人員每天3班倒,24小時停人不停機地鉆探,至今已完成8個鉆孔,其中包括距珠海海岸二十多公里的西人工島位置,以及青州航道以西5公里橋梁沿線的幾個鉆孔。中鐵大橋公司高級工程師、鉆探工程項目經理項后軍告訴記者,從目前鉆探結果來看,青州航道附近海底地質條件相對較好,西人工島位置的海底風化岩較多,相對較差,但通過技術手段可以解決。
此次勘探的鉆孔,覆蓋了大橋要經過的粵港分界線、兩個隧道人工島、海底隧道沿線、各個橋墩和珠海、澳門人工島。勘探結果將用於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深化設計,決定橋梁、隧道、大橋基礎的形式,比如根基是“一根腳”下去還是“一塊板”下去,再進行方案設計。
項后軍說,由於每個孔的地質條件都可能不同,鉆孔的時間也相差很大,最快的兩天就能完成,而正在鉆探的14號鉆孔已鉆探了近5天。到目前為止已完成30個鉆孔中的8個,在預計的120天工期里能完成勘探工作。
技術解密 衛星定位也會有誤差
勘探船在茫茫海上,要靠GPS(衛星定位系統)確定橋墩的位置,這是不少讀者都知道的。但中鐵大橋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僅靠衛星定位也會有誤差,他們還在桂山島建立了一個基站,給船只更準確的位置資訊。
工作人員說,GPS衛星信號測定的位置,和實際位置有一定誤差,從數米到數十米不等,島上基站接收到衛星信號后,和已知的基站準確位置比較,算出其中的誤差程度,再向四周發播校正信號。海上船只接收到校正信號后,定位精度就能大大提高。
陸地實驗室每天“玩泥巴”
中鐵大橋公司在唐家唐人街租了兩間門面作為臨時實驗室。屋子里一字排開十多個*著秤砣的壓縮儀器,仿佛是在農貿市場,實際上這里是中鐵大橋公司的臨時實驗室。
負責樣品檢測的工程師周先生告訴記者,每天有二三十個海底土樣岩樣要在這里檢驗,每個樣品重達七八斤。這些壓縮儀器是通過定時、定重量給樣品加壓,測試它們的壓縮系數和物理力學性質。每個送來的土樣、岩樣都要按照國際通用標準進行一系列測試,計算含水量、承載力和摩擦力等物理指標,並提供給設計人員。這樣,設計人員就可以計算出大橋的樁基礎應該埋多深才合適。
現場目擊 每個孔都要鉆到地下100米
轟鳴聲暫時停了下來,一個鐵環扣從鉆塔上方垂下,掛在鉆杆剩下的一頭,卷揚機又轟鳴起來,一根兩層樓高、礦泉水瓶粗細的鐵鉆杆帶著泥漿,徐徐從套筒中昇起。3個工人上前合力推動扳手,才能把上下兩個鉆杆擰開,上面的鉆杆*到一旁,鐵環扣又扣在了下面的鉆杆上……最后*起的鉆杆比之前的7根要粗上一圈,揭示海底地質情況的岩心就在這里面。
岩心上的泥漿被沖刷干凈,顯現出黑色柱狀岩石的本來面目,被放在黑色塑料盒里,一張“14號鉆孔,91.1米-91.9米”的標簽插在旁邊。“破碎的混合花崗岩,還是不太好。”檢查著岩心,項后軍說,這是到目前為止最難打、費時最長的一孔,已經鉆了近5天。
鉆探船“浙普工2021”的甲板上擺滿了裝岩心的黑色塑料盒,里面的內容也各有不同。泥巴一樣的是海底表面浮泥,黑色如工地水泥一樣的是海底砂層,較淺深度的花崗岩都是些碎塊,鉆到90多米深后,就能看到一尺多長的岩心。項后軍告訴記者,按照鉆探規程,每個孔都要鉆探到100米左右,出現較完整的花崗岩層為止。
鉆探船附近海面上,不時有內地、港澳的高速客輪駛過,看起來並不寂寞。但鉆探人員更多地把它們看作潛在的威脅。固定鉆探船的6根錨都拋在船身幾百米外,一旦有其他船掛到錨線,鉆探船一動,整個鉆探平台都可能報銷。為了保證安全,每個拋錨位都在海面設置了航標燈。
船員生活 海上數月鉆機為伴
“下船后,肯定先到湘菜館大吃一頓。”被問到下船后最想干什麼時,鉆探船工作人員蒙先生笑著說。蒙先生自從2月14日登上“浙普工2021”,來到海上工作,一直到現在都沒下過船,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經準備一直干到整個勘探工程完工,在海上漂3個月以上。這也是船上大多數中鐵大橋公司工作人員的打算。“在杭州灣工作時,曾經連續在海上漂兩個月,因為台風才撤上岸休息,看珠海的氣候,這次是要破紀錄了。”
走進船艙,一只高過膝蓋的狗圍上來東嗅西嗅,主艙就是客廳,電視里正播著新聞,客廳正中擺著飯桌,廚房端出炒小螃蟹、芹菜肉末、白菜和豆芽4個菜,這就是他們的正餐。“客廳”左右分布著六七個不到10平方米的房間,其中有4人間,也有雙人間,能看到輪休的工人躺在床上,翻閱著剛送上船的報紙。船上的電機和鉆井平台的發動機一刻不停地轉動,工人們就在這隆隆的聲音中入睡。
環保問題 鉆探船周圍有好多白海豚
“我們第一天來時,看到船周圍有好多白海豚!”航行中,高級工程師熊金海偶然提起,攝影記者聽到后十分興奮,在回程中一直守在甲板上,終於遠遠拍到一頭白海豚將背鰭探出水面。
如何在港珠澳大橋項目中保護好中華白海豚,是大橋環保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據中新網報道,大橋環評最快有望在今年6月得出最后結論,下半年出環保方案。廣東省交管部門有關負責人說,環評研究包括大橋環保與海洋環保兩大復雜課題,特別是涉及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生態保護、大橋橋墩對珠江口水流與潮汐、沿岸海域水位、沿岸居民及生態等造成的影響。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9年10月,據有關方面估計,珠江口共有1000頭左右的中華白海豚活動。
來源:珠江晚報 責編:張丹麗
http://zh.cnr.cn/xwzx/zhx ... _50472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