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濕𣲷𣲷,近日濕度更直逼100%,令人出現周身重、眼皮重墜及「瞓極都好攰」等濕重症狀。註冊中醫師許素宜指本港位於潮濕華南地區,春天潮濕大霧、落雨容易令人受外濕所困。要減少「吸濕」,市民洗頭後應即時吹乾,在家亦不要赤腳行走以免吸地上濕氣,另可勤運動及服用薏米食療祛濕。
記者︰梁麗兒
許醫師指,普遍港人嗜吃生冷食物,容易引起內濕,加上外濕(即由外界環境如天氣潮濕引起的濕氣)雙重夾擊,導致有不同程度的濕重問題,尤其居所近山邊、海邊或瞓窗檯的人士。濕重症狀包括經常感到疲倦、「瞓極唔夠」、周身重、脷苔厚及呈白色、大便爛及無胃口等。
若濕積聚在頭部會覺得經常頭重重、積聚四肢會覺得手腳痠軟無力、濕氣上眼會則感到眼皮重墜。
調節生活習慣可改善濕重問題,原來久坐、久站都會令濕積聚身體,建議勤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氣機通暢,驅走濕氣。
陽光下運動促進循環
陽光下運動效果更佳,若天氣潮濕,可選擇在全日陽氣最旺盛時段、即中午做運動。運動後要立即抹汗,避免著涼,或煲飲薑水、蔥水預防感冒,焗桑拿亦可排濕。
洗頭後無完全吹乾易受寒濕入侵;另春天地下尤其多寒濕氣,在家應避免赤腳行走吸濕,外出宜穿密頭鞋,少穿涼鞋或拖鞋,亦可煲艾葉薑皮水浸腳,溫化寒濕,材料包括薑皮、艾葉各3錢,煲水10分鐘放涼後浸腳約20分鐘,高血壓患者浸5分鐘。
薏米食療有助祛濕,薏米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排膿功效,常用薏米分生、熟兩種。生薏米藥用及食療價值較高,利水祛濕、去水腫功效較強。熟薏米經過炒熟,作用溫和及健脾胃為主,但薏米較涼,孕婦不宜。薏米亦有祛濕利水功效,但便秘、尿多人士不宜使用。
用淮山、百合及薏米煲粥可健脾祛濕,適合腹瀉、無胃口的兒童及老人家。用白扁豆、淮山、蓮子、茨實及薏米煲湯有助補氣、健脾祛濕。女士們飲檸檬薏米水有美白、改善水腫功效。用茯苓、生薏米及牛奶炮製美白瘦身奶,可改善水腫、健脾祛濕;雪梨薏米飲包括用雪梨、檸檬及生薏米製成,可清熱祛濕,改善暗瘡問題。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60317/1953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