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每年確診逾2,500宗6歲以下幼童有言語障礙或語言發展遲緩,但政府評估服務供不應求。曾有小朋友到一歲半仍不懂說話,反應遲緩,惟單是輪候評估也要近一年時間。兒童語言學習關注組更發現,有家長誤以為孩子「黐脷筋」而進行剪脷筋手術,卻無助改善說話能力。關注組提醒家長,若子女有言語遲緩症狀,應及早治療,免錯失學習說話的黃金時期。
當別人的孩子說話多多,李太的兒子一歲半時仍喊不出一聲「媽媽」,講單字也困難,母嬰健康院的姑娘卻說男孩子發展較遲緩屬正常。但她發現兒子情況一直沒改善,且專注力不足,「十問九唔應,問極都冇反應」。她多番要求下,才獲安排輪候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作評估,排期近一年,兒子始確診有自閉症傾向及語言發展遲緩。
家長以為「黐脷筋」
李太坦言兒子曾遭同學嘲諷,「唔好同佢玩,乜都唔識,儍㗎」。入讀幼稚園一年級時,學校有表演,但兒子因跟不上舞步而未能參與。由於等候評估已花近一年時間,再輪候政府轉介服務或要再多等1至2年,她惟有自費參加私人機構的治療服務,透過訓練卡等教材,每個字去讀,再念短句子,逐步改善兒子的表達和理解能力。
兒童語言學習關注組創辦人余佩佩指出,若幼童1歲半至2歲時仍未懂說話,或只說到少數詞彙、出現倒句及漏字情況,如「媽媽去買餸街市」、「媽媽去街市餸」,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問題,應及早作評估及接受治療。她指有些家長誤以為說話不清因黐脷筋所致,便安排子女進行剪脷筋手術,但術後子女依舊詞不達意。
她又指,不少孩子自幼被父母催谷學習多種語言,或幼童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接觸不同語言,如祖母講客家話、外傭說英語、父母則以廣東話為主,都可能出現語言混亂或障礙情況,需接受治療跟進。
記者王家文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819/1926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