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每日不停跳動,為身體供應血液氧份,但有時卻會因為心臟內的小結構──心瓣──出問題,影響血液運行,令人出現「唔夠血」的情況,於是引起虛弱無力、容易疲倦等症狀。人體心臟有4 個心瓣,分別是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及肺動脈瓣,控制血液由右心房經三尖瓣進入右心室,再通過肺動脈瓣到達肺部充氧,然後再回到左心房經二尖瓣進入左心室,最後通過主動脈瓣走出心臟。
香港港安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高立忻指出,心瓣的作用在確保血液只能從單一方向行走,但當它出現退化或病變時,便會影響到血流,導致心臟無法有效泵血,形成心臟衰竭。他稱,心瓣出問題的初期未必有任何症狀,身體亦會調節適應,但十年八載過後病情逐漸加重,症狀便會慢慢出現,最初會在做運動時有氣喘、心口痛及頭暈等,原因是運動時身體對氧量需求增加,心臟負荷上升便令問題浮現,但隨著病情不斷加重,病人即使在平日亦會有相關症狀。事實上,心瓣病變未必會即時引起不適,因此很多病人都是做身體檢查,或求醫時心臟傳出雜音,才察覺心瓣有問題。
高醫生解釋,正常情況下,心臟只會傳出心瓣開合而引起的心跳聲,但當心瓣出問題時,血流便會變得不暢順,於是不斷撞擊心臟組織,產生大大小小的漩渦,所以用聽筒聽時便會有雜音。不過,心臟有雜音未必一定心瓣有問題,例如年輕人有雜音可能只是感冒或不適引起,但上了年紀的人有此情況就要提高警覺,因為大部分心瓣問題都與年老退化有關,部分則為先天性或其他疾病引起。
他稱,治療心瓣問題主要靠手術處理,原因是心瓣病變屬於結構性問題,藥物的幫助不大,初時可以用一些幫助排水的藥,減輕心臟負擔去紓緩病情,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一段時間後便會逐漸失效或要加重藥量。以往要更換或修補心瓣,病人需要接受開胸手術,到近年則開始,部分手術可以採用微創方式進行。
高醫生表示,心瓣微創手術的做法與通波仔相似,在大腿血管放入導管後進入心臟,主要針對結構較為簡單的肺動脈及大動脈瓣,至於部分二尖瓣病變亦可以微創方式修補,但更換二尖瓣和涉及三尖瓣的微創手術則未完全成熟,暫時仍未能應用。他說,微創手術的出現,令一些本來無法承受開胸手術的年老病人多一個治療選擇,例如近期便有一名90 多歲的病人,本來健康良好,但突然出現嚴重氣喘,檢查後發現是其中一個心瓣破裂,必須儘量處理以解決血液倒流的問題,惟考慮到病人的年紀,最後採用微創手術修補心瓣,減少血液倒流的情況,病人在手術後也逐漸康復
控制血液流動方向的心瓣,一旦發生問題時,應該做修補手術還是整個更換?高立忻醫生表示,一般來說,肺動脈瓣及主動脈瓣在更換後可帶來理想的治療效果,但二尖瓣及三尖瓣就需要做更多考慮。他稱,這兩個心瓣的結構相對較為複雜,更換人工心瓣或可能會帶來其他問題,因此可以修補時就儘量修補,尤其是年輕的病人,他們日後即使相關心瓣再出問題,仍然可以再進行手術更換心瓣。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