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應如何處理耳垢,看似是小問題,卻困擾不少人。耳仔痕癢是耳垢作怪?耳垢要「日日清」嗎?耳仔入水點算好?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林建業拆解種種疑問,原來一般情況下耳垢會自然排出,毋須自行清理,亂用棉花棒清理隨時將耳垢越推越入,增加外耳道堵塞風險,甚至引致發炎。經常耳痕可能是濕疹、皮膚乾燥發作。避免挖耳朵、游泳時使用耳塞、正視耳痕問題,都有助護耳。
記者:梁麗兒
林建業指耳垢堵塞會引致聽力轉弱。夏家朗攝
耳垢有益防細菌
耳垢是由外耳道分泌的耳蠟與塵埃、死皮合成,有4大保護耳道的效用,包括保持耳道皮膚濕潤及嫩滑,預防乾燥問題;耳垢有調節酸鹼度的功能,可以令耳道保持酸性,預防細菌、黴菌及真菌滋生;耳垢也可避免昆蟲入侵耳道,因飛蟻、曱甴或螞蟻入耳求診的個案並不罕見;另外,耳垢可以為耳道製造「跣水」功能,一旦耳朵入水有助排走水份。一般情況下,耳垢會經新陳代謝過程,在耳道慢慢向外推出,自然排走。故即使是嬰兒,也毋須刻意以人手清理。除非耳油特別多,經常令耳垢黏附在一起,較難自行排走,容易堵塞耳道,便要定期找醫生協助清理。
影響平衡致頭暈
棉花棒不但未能清走耳垢,反而會將耳垢推得更入,堵塞耳道。因耳垢堵塞耳道求診的病例每天都有,患者多數是因為聽力轉差或耳鳴等症狀求診。兒童患者一般會因聽力減弱,經常要求他人重複說話,或經常問「嚇、咩話?」
長者則常被家人誤解為「撞聾」,求診檢查才發現是耳垢積聚,也有病人因耳垢體積較大,游泳後耳垢吸水,導致膨脹變大堵塞耳道。
臨床上有不少病人積聚的耳垢儼如一節尾指般又長又大,若耳垢太大或會壓迫耳膜,引發的壓力會經耳骨傳入內耳,影響平衡功能引致頭暈症狀。
潔耳劑成效存疑
坊間有不少噴劑等潔耳產品標榜可清除耳垢,大部份成份為溶劑、油份或酒精,至於是否有效則惹爭議。如為一般耳垢其實可以自然排走,毋須使用潔耳產品清理。若耳垢較大,使用這些產品後隨時令耳垢膨脹及變得更大,反而成為堵塞耳道,引起耳痛症狀的元兇。另外,使用相關產品後如令耳道變濕,或會增加感染真菌風險,故不宜亂用。至於潔耳產品中的酒精成份,聲稱可幫助「耳仔入水」後加快蒸發水份,但可能會引發敏感反應,並非人人適合。市民切忌胡亂自行判斷症狀,若因中耳炎、耳膜破裂引致耳部不適,但誤以為是耳垢作怪,錯用潔耳產品,有關成份流入耳膜內,會影響聽覺神經。
耳痕或患皮膚病
正常情況下耳朵不會無故痕癢,經常耳痕可能是心理作用,常見於精神緊張的人士。另外,患有濕疹、牛皮癬或皮膚乾燥人士,也較容易感到耳部痕癢,並且會越抓越痕。耳痕也可以是敏感反應,例如由金屬引起,如鎳造的耳環,或化學劑引起,例如護髮素、頭髮造型產品的成份等。礙於耳道皮膚很薄,若用手指、耳挖等挖耳朵,隨時弄傷耳道,增加感染風險,曾有病人將指甲的黴菌帶入耳道,引起耳道發炎。另外,耳道發炎後軟組織會加厚,可引致耳道收窄,令耳垢更難排走。市民若經常感到耳痕,應向醫生求診對症下藥。
耳朵入水後可拉著耳廓及按壓耳骨,利用棉花球或紙巾吸水。
游泳戴耳塞防水
夏日泳季將至,不少游泳人士常受「耳仔入水」困擾,以致渾身不自在。其實體溫可在耳朵入水後,將水份自然蒸發,所以即使不處理,耳道內的水份應會在一日內自然揮發,故不建議用棉花棒吸走水份,毛巾也因質地粗糙易令耳道受損,增加感染風險。耳仔入水後感不適,可先以拇指及食指同時拉著耳廓,用中指斷斷續續按壓耳骨,然後頭部側下,讓水份流出,或將適量棉花或紙巾放在耳道出口位置幫助吸水,但切忌將紙巾放得太入或將紙巾摺得太幼細,以免弄傷耳部。要預防耳仔入水,可在游泳時佩戴泳帽及使用游泳專用的耳塞。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419/1911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