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音樂自療方法簡單,人人皆宜

對音樂的理解,大概是怡情養性,可知道,利用一些小巧的樂器,在聆聽美妙樂聲之同時,亦能夠達到音樂自療的效果,而且方法簡單,人人皆適合。音樂治療,一般包含幾個元素,如音樂治療師必須在場,並要有治療的工具及清晰的治療目標,至於可否自行進行音樂治療,註冊音樂治療師伍偉文有這樣的看法:「的確,人配合音樂,會令到情緒上、個人思維上,或身體機能上得到進步。然而,自己聆聽音樂或唱歌不會有音樂治療師做到的效果,因為一般人沒有接受正統音樂治療訓練,以致在音樂『自療』時出現一些限制。」

雖則如此,音樂自療仍然可行。「為個人精神健康想,每個人需要把不同的情緒抒發出來,而抒發情緒不屬於治病範疇,所以自己都可以幫自己進行『自療』。音樂是其中一種改善情緒的方法,透過聆聽音樂、玩樂器,或簡單的音樂活動,使情緒不再遏抑。」是的,都市人生活繁忙,工作、生活上常有不如意事,思想容易變得負面,此時聆聽純音樂及把玩小巧的樂器,讓心境變得平靜,繼而再思考正面的東西,例如想像自己正在鳥語花香的大自然環境,思維會因此更加清晰,甚至得到更多的啟發。「小巧樂器通常體積小,用法簡單,價錢便宜,只要好好善用,我們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改變。」

伍偉文舉例說,上班一族多數工作繁忙,少做運動,就算有心做,做起來也可能力不從心,此時不妨配合小巧的樂器進行身體活動,例如拿起沙槌前後擺動,幫助訓練手部機能,並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參加者使用沙槌時,可配合背景音樂的節奏,做出不同的動作。「不過,也要視乎個別人士的健康需要,以及其手部活動的幅度與方向,如部分人純粹想用沙槌帶動手部活動;或有頸緊膊痛的人士,把沙槌不斷上下舉動,令到手臂、肩膊能夠好好的伸展、鍛練。」

除此之外,腕鈴也能夠做出不同的手部伸展動作,如把腕鈴套在腳腕上做動作,讓腳部邊伸展邊發出鈴聲,一舉兩得。「這些樂器還能為參加者評估肢體活動情況。理論上,肢體每郁一下,便會有聲音發出,如果某個肢體做動作時,聲音明顯薄弱,某程度代表該肢體的活動能力受限制,有需要時要配合物理治療、職業治療作出更多適合的治療安排。」

事實上,不同的樂器做到不同的效果,如極端的情緒,包括憂鬱、憤怒、意志消沉等,可大力搖動浪聲鼓,搖得愈大力,聲音愈雄亮,代表情緒比較激動。要知道,有時參加者感到有口難言,不想表達,透過適合的樂器,就可以讓別人理解自己的心情。音樂亦為痛症病人提供紓緩作用。就算身體有痛楚,很多時治療師都會鼓勵患者在適當時候做適量的身體郁動,此時音樂治療大派用場。「每個人對痛的感受有不同,別人也難以理解。患者用樂器表達個人的痛感,例如有節奏地敲打非洲鼓,可顯示其痛為陣痛式;連續打鼓多次,則表達到其痛為持續式,可見用打鼓的方法,將痛感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方便與其他人分享。」

他又指出,音樂能夠啟發創意思維,例如,第一次接觸某件樂器時,總有人告訴你應該如何使用,但其實,自己拿起樂器,用不同的方式令它發出聲響,過程中可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這些都是音樂自療的奇妙之處。

傳統上,集體或單獨進行音樂自療或治療皆適合,自己玩的好處是得到一個屬於個人、不被打擾的空間,集體玩是與眾同樂,與人分享並得到即時回應,對於某些人士,如痛症病人,尤為適合,讓他們彼此間有互動,產生共鳴感,各自的情緒會有更好的抒發。伍偉文補充,進行音樂自療時,以一首歌曲為時限,期間持續搖動樂器,直至音樂停止,從而推動人保持持久力,容易完成活動,避免因中途放棄而影響成效。當然,如果想有系統學習音樂治療或自療,還是先請教音樂治療師。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