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何謂「異樣睡眠狀態」?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如果睡眠期間有任何異常行為,很可能患上異樣睡眠狀態(又稱副睡眠疾病)。此問題的發生,部分成因與生理、心理有關,故此想有覺好瞓,必須加以正視。

精神科專科陳仲謀醫生表示,副睡眠疾病(Parasomnias)與失眠、渴睡症,均同屬於睡眠疾病,而出現副睡眠疾病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發噩夢,可稱謂發夢焦慮病(Dream Anxiety Disorder)。「偶爾發噩夢不成問題,噩夢重複發生,即一樣內容或相近內容,並因而產生負面情緒,包括焦慮、憤怒、抑鬱、恐懼等,便需要向對夢有研究的專家,為自己進行夢的分析,從而解開心底的鬱結,因為這通常關乎到潛意識的問題。」有些人發噩夢時會說夢話(Sleep Talking),俗稱發開口夢,其身邊人有時聽得明白,有時完全聽不懂。

除了發夢焦慮病,還有是睡眠恐慌(Night Terrors),患者以小朋友居多,他們睡眠時會突然大叫大喊,父母不知發生何時,其實是小朋友在發夢期間感到恐慌,不用弄醒他們,否則被弄醒的小朋友會嚇親,並出現混亂的感覺及做出過激烈的反應。

夢遊症(Somnambulism)亦常發生在未完成發育的小朋友身上。一般在睡眠首三分之一段時間發生,夢遊者可能會起床在屋內走來走去,他們沒有意識,遇上別人查問,他們聽不到也不會給予反應,擾攘一會兒後會自動回到床上,第二天完全忘記發生過的事。

身為家長,對夢遊子女十分憂心,陳醫生認為:「如果小朋友本身健康正常,沒有癲癇症或其他腦部疾病,毋須太緊張,只需留意家居安全,避免他們夢遊時發生意外。家長仍不放心,可帶小朋友做腦掃瞄、腦電波。」他表示,我們大腦分為刺激中心和禁制中心,日間刺激中心啟動,會做不同的活動,晚間輪到禁制中心啟動,於是會自動自覺入睡休息,夢遊是禁制中心未曾完全發展的結果。

夢遊症發生在成年人身上,而之前沒有此病的前科,那必須小心處理。醫生會為夢遊者做詳細檢查,找出有沒有腦瘤、中風等病理性原因。「小時候曾有夢遊,當過度疲勞、遇上巨大壓力、不如意事,有機會再次發生夢遊。」雖然服食鎮定劑、安眠藥、抗抑鬱素可以改善夢遊,但若非經常發生,如一個月都沒有一次,便不建議服藥,反而從減壓、調整生活模式入手會更適合。

他又指出,睡眠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非眼球迅速轉動睡眠(Non-REM Sleep),即眼球不會郁動;二是眼球迅速轉動睡眠(REM Sleep),代表眼球會郁動。「在REM 階段,肌肉癱瘓,不論發甚麼夢,身體都不會郁,唯獨患有腦部功能問題的長者,他們腦部禁制中心失靈,當在發噩夢時,便會起身走動或大動作,稱謂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REMBD),與夢遊的徵狀類近,不過REMBD 患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可避免長者因起身走動造成的意外。」

有一種異樣睡眠狀態,較多人認識,名為磨牙症(Bruxism),與遺傳因子、精神壓力有關,發生時口腔咀嚼肌不自主抽動,令上下顎的牙齒互相磨擦,損害牙齒琺瑯質,亦因發出聲音擾人清夢。「要防治磨牙,要減壓及改善情緒,或用一些紓緩方法,包括睡前吃蘋果、用熱毛巾敷面,放鬆咀嚼肌;睡時帶牙套保護牙齒。」

最後,還要提及的是睡眠癱瘓(俗稱「俾鬼責」),患者腦部已清醒,但肌肉未清醒,所以無法郁動,在緊張、焦慮等情緒下特別容易發生。「有些人在睡眠癱瘓非常驚恐,很想盡快郁到,其實無法郁是身體的隨意肌癱瘓,不隨意肌如心臟沒有癱瘓,此時只要連續深呼吸多下,就能夠盡快郁動了。」

晚上睡覺時,腳部不由自主地郁動或踢來踢去;第二朝起床會覺精神欠佳,甚至經常疲倦,此情況屬於睡眠腳抽搐症狀。陳仲謀醫生表示,從睡眠腳肌肉電波分析,會發現患者的腳部震動很多,透過藥物治療,如處方一種針對肌肉鬆弛的特別鎮定劑,便能夠改善問題。睡眠腳抽搐症狀也是其中一種睡眠異樣狀態,但較少人認識。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