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觀鞋形,知足病?!

我們每日穿鞋走路,鞋底都在磨蝕中。但對於「鞋」這位步行好拍檔,你有細心觀察過嗎?原來鞋底磨蝕的偏歪幅度,跟纏人的腰痛、膝痛或足跟痛很有關,正深受痛症困擾者,強烈建議你要檢查自己對鞋的鞋踭位置。事實上,從鞋形及鞋底磨蝕的狀況,的確可推斷一個人有否足患問題。

香港足科矯形師學會公共教育委員會會長梁錦麟表示,因人體步行有卸力機制,正常步態都會是腳外側著地,然後中掌,再到屈曲大拇指發力推前行出去,步步如是。「故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鞋底都會有兩個磨蝕位置,一是鞋踭外側有8-15度的磨蝕幅度,二是大拇指鞋底位置有輕微磨蝕,只要是有別於此的磨蝕狀態,都會歸類為『不正常』,存在引發痛症的可能。」

所謂的鞋踭外側8-15度的磨蝕幅度,量化計算,約是3-5毫米鞋踭厚度的磨蝕,已有需要換鞋。「一般寬限可以去到6-8毫米的磨蝕厚度,但臨床所見,很多嗌曬腰痛腳痛的個案,評估鞋踭狀況磨蝕8毫米以上者,其實大不乏人。」他直言,若細心觀察,很多鞋的鞋底都有不同顏色坑紋,最低的一條間色通常都是標示5毫米厚度的界線,用以提醒人鞋底已磨蝕嚴重的狀態,只是大部分人都沒留意。

說到鞋底的不正常磨蝕狀態,變化原來有很多,從中可抽絲剝繭查找的足患問題,亦有多的是的變數。「我們著鞋行路,鞋底一定會有損耗磨蝕,但像扁平足個案,腳掌行每步都會平貼在地上,所以鞋底會有平均全面磨蝕的表現;又或像X形腳個案,因走路時把重心放在足骨內側,故會傾向直線形磨蝕內側鞋底等,顯見不同的足形問題,會反映出不同的鞋底磨蝕形態。」

而若任由鞋底繼續不正常磨蝕,你仍然不及時處理(換鞋),以嚴重磨蝕鞋踭外側超過8毫米的案例為例,他指人如穿此歪鞋走路,會令膝部有「向外拗」形成類似O形腳的效應,漸次引起內側膝痛或膝外側肌肉痛等痛症徵狀。「事實鞋底的磨蝕幅度很影響足部落地的行路機制,凡是『不正常』的磨蝕狀態,都有機會造成小腿至大腿,以及大腿至腰部外側部分肌肉韌帶牽拉力過大,引發足跟、膝部或腰部等位置出現慢性肌肉或關節痛症。」

簡單理解,即是「下樑不正,上樑也歪」的道理。至於痛感反應,梁錦麟指病例徵狀多見是由腰盆肌肉疲勞開始,尤其常感到臀部兩側肌肉有冤痛。「始終對鞋跟臀部位置有距離,有此徵狀者多會以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或坐得不好致痛,沒想過跟鞋踭有關,但其實如有細心留意,會發現痛感會有步行後較明顯,且只要換另一對磨蝕幅度較少的鞋步行,臀部冤痛感亦會有減少的情況。」而當狀況持續,因行路機制愈來愈「遷就」對鞋,身體為減少下肢有扭傷狀況,足部踏地時很多時會自動補償,令足弓以寬扁角度加大作補償(加快向內反),藉以增加穩定性。「因影響環環相扣,這狀況下走路,足底筋膜及膝部內側的受力負荷日漸增加,慢慢亦可能出現足跟痛、膝痛等困擾。」

他強調,論解決方案,首先當然是換鞋,其次可鍛練相關肌肉改善行路機制。「另外,如發現自己每對新鞋都是穿個多兩個月便磨蝕嚴重者,則顯見足形有結構性問題,建議宜及早接受相關評估,有需要可配合處方矯形鞋墊作治療,加強矯正效果防範痛症。」

以下簡單運動可針對不同下肢肌肉作鍛練,有助改善行路機制,減少痛症問題。建議完成每個動作後維持5-10秒,重複10-15次,每日練習1組,持之以恆約3-5個月後一般會有步姿、肌力改善效果。

動作1:鍛練股外旋肌
從小到大,不少如W形腳或跪坐等姿勢,都會令我們的臀部股外旋肌變「懶」變得弱化,增加步行時大腿股骨內旋這錯誤姿勢的風險。建議運用橡膠帶作阻力訓練,只需人坐著,兩腳以盆骨闊度張開後,在腳掌扣上結成小圈狀的橡膠帶,再發力將足尖提高、腳掌外轉即可。重複練習即可鍛練強化股外旋肌,尤其適合O形腳人士練習。

動作2:鍛練脛前肌
因脛前肌乏力,足尖難以提起的情況,多見於中風後有足下垂後遺症的個案,或是經常穿高跟鞋令脛前肌弱化的女性。針對鍛練動作只需人坐穩,兩腳在前掌位置扣著結成小圈狀的橡膠帶,再將其中一腳適度提高,先下垂腳掌,再慢慢腳尖向上反即可,此動作需左右腳都要練習。

動作3:鍛練四頭肌
大腿四頭肌無力,可導致膝部失穩,造成膝痛困擾,此鍛練動作可強化膝關節周邊肌肉,動作只需把橡膠帶繫緊在椅腳,另一端則繫在足踝位置,再發力伸直腳即可。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