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排毒養生方法大行其道,但卻謬誤多多。其中自製水果酵素飲品,聲稱可改善便秘、皮膚炎及更年期症狀等,但專家質疑這類飲品的成效和安全性,因所謂酵素會被消化系統破壞,根本無法吸收;發酵過程更會產生酒精,兒童不宜飲用;發酵瓶內的細菌更有機會產生毒素,甚至發霉,飲用後隨時上吐下瀉。上網搜尋「水果酵素」,便有大量相關的製作方法參考,常見如先將已發酵的水果放入瓶子內,用作「菌種」,然後將切片的水果逐層鋪在上面,加入大量的白砂糖或冰糖,再按個人喜好加入適量開水,將瓶子密封,約一個月後可將製成品倒出隔渣飲用。
本身是註冊營養師的香港港安醫院健康生活促進中心經理蕭鈺麟指出,水果酵素飲品的糖份比例高達一成,添加的糖和水果本身的糖份,為密封瓶內的細菌提供養份繁殖,但製成品的糖份也會因此過高,經常飲用會影響血糖。製作時一旦有其他細菌進入瓶內,高糖環境同樣有利這些細菌繁殖,過程會產生毒素或發霉,曾有人因飲用發霉的水果酵素飲品,引致屙嘔而需求醫。港大內科學系臨床教授梁偉強指出,難以確定瓶內細菌在發酵過程會否產生有害物質。就算製成的水果酵素飲品未必有毒,但所謂的酵素進入消化系統後,都會被如胃酸的人體天然分泌物破壞,「飲有冇害就唔知,但一定唔係有益」。城大生化系教授林漢華則指,細菌用糖發酵的過程,有機會產生乙醇,亦即酒精,一般成人飲後未必有問題,但小孩飲用含酒精的水果酵素產品,會影響神經系統。
「斷食」或「辟穀(即不吃穀物)」亦是網上常被討論的排毒方法,但蕭提醒,人體倘不能從食物攝取足夠能量,便會開始「動員」體內脂肪和蛋白質,使代謝物之中的丙酮類物質增加,長遠會出現飢餓性酮症,嚴重者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影響神志。要排毒收身,應先由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斷,瞭解個人血壓、血糖和脂肪等水平,再選擇合適方法。蕭建議,日常多吃新鮮蔬果和高纖食物,減少攝取毒素之餘,也可加強腸臟蠕動,縮短毒素停留在腸壁的時間,從而減輕身體負擔,才是維持健康的正確方法。
水果酵素飲品功效成疑,註冊營養師蕭鈺麟建議,多飲蔬果汁反而有助增強免疫力。例如用紅菜頭、西蘭花莖和青瓜等榨成名為「紅將軍」的果汁,高纖之餘,亦有抗氧化功能。他又教路,平時煮「起鑊」毋須落油,可用蒜、薑和落鑊泡在熱水中,水滾時香氣四溢,同樣能達至「起鑊」效果。蕭鈺麟建議,用蒜、薑和加水「起鑊」後,可放入南瓜、金菇和紅椒等,再加入腰果奶,並用海鹽調味,就可製成顏色豐富的菜式「金銀燴」,過程完全沒有用油,南瓜也含有鉀、鈣和鎂等,有助維持心臟健康,高纖食物亦能加強排毒。如想避免用鹽,就可改用香草調味。
上述提到的腰果奶,一份腰果(即30粒)加水放入攪拌機打碎製成。腰果含有的不飽和脂肪,不會如牛奶所含的飽和脂肪般,造成血管栓塞,但腰果卻屬高脂食物,每250毫升腰果奶的卡路里達135千卡,約等於半碗飯的熱量,故無論是當早餐奶飲用,抑或用來煮,都要加水稀釋,中央肥胖者一份腰果要加60份水,一般人則要加40份水。
運動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一環,亦能夠排毒。體適能教練教路,跳繩及上落樓梯等帶氧運動可鍛鍊心肺功能;如掌上壓的負重運動則可加強肌肉力量,修飾身體線條。想燒脂則應跑步及踩健身單車。每人應按各自需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香港港安醫院專業體適能導師陳大偉指出,持之以恆地進行帶氧運動,例如踩健身單車或跑步機,便可透過出汗排出身體毒素。他建議,每星期最少做三次帶氧運動,每次時間維持20至35分鐘以上。
在家居環境也可進行核心訓練,例如用手掌和腳尖撐起身體的「平板」動作,或打側身用單手和一邊腳掌撐起身體的「超人」動作,都能強化腰背的深層肌肉,減少進行劇烈運動時受傷的風險。陳說,不少人誤以為食素會令身體不夠力量做運動,但其實只要多攝取碳水化合物,並透過蔬果攝取足夠蛋白質和維他命等,便足以應付運動時消耗的能量。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