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在其成長過程中,和環境一步步接觸,外在世界的細菌和病毒都是第一次遇上,他體內來自母親的抗體慢慢消失,就很可能會感染上細菌或病毒。感染上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燒,面對這樣的狀況,父母該如何處理?0-1歲寶寶常見的感染疾病,除了2003年12月號『寶寶秋冬常見的疾病』所介紹的疾病外,以下文章將為您介紹其他常見感染疾病的症狀、可能併發症、治療及照顧的方法,讓父母親進一步了解從生活中該如何照顧小寶寶。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6個月以內的寶寶,身上仍有母親的抗體,所以生病的機率較低;寶寶6個月大後,母親的抗體已經慢慢消失,從這時候到2歲間,是孩子最常生病的階段。
從各種小兒感染疾病來看,感冒是最常見的,一方面是因為感冒病毒有幾百、數千種,另一方面是小寶寶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開始會自己去接觸各種疾病原,所以感冒的發生率會增加。根據醫學界的統計,兩歲以下的小孩一年大概會感冒6、7次左右,所以感冒可說是最常見的感染疾病。在諸多的感染疾病中,『發燒』是各種感染疾病最常見的外顯症狀,而抗生素的使用對很多父母來說有不小的疑慮,以下我們分別來了解看看。
一、發燒
認識寶寶發燒
發燒,是身體的一種警訊,大部分的發燒症狀都無大礙,不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發燒對身體而言,也並非絕無好處,根據研究發現,身體在較高的溫度下,免疫功能會增強,抑制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長速度,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發燒也會讓人感覺疲倦,想儘量多休息、恢復體力;發燒是一種警告訊號,讓人了解該儘快去看醫師,以了解病因,解決病情。
只要是嬰幼兒發燒,父母多會緊張得不得了,其實大部分輕微的發燒,只要確定了發生原因,寶寶也無特殊的異常,之後再進行症狀治療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至於發高燒(指39-40℃以上的高溫),少數特殊體質的孩子會引起熱性痙攣的情況,最好能儘快用退燒藥來降溫。雖然大部分這樣的孩子預後都不錯,但是1 歲以內發生熱性痙攣的狀況,50%可能會復發,而且因為小寶寶的腦部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可能會干擾孩子的正常腦波,父母照顧上要很小心。此外,發高燒引起痙攣的症狀,有些可能是腦炎、腦膜炎或腦部病變,所以不能輕忽,應立即就醫檢查,了解發燒的原因。
發燒的定義
以不同的方式測量體溫,發燒標準也不同,以下為常見的量體溫方式,及發燒的溫度:
量體溫的方式發燒溫度注意事項
耳溫38℃新生兒的耳道較小,耳溫槍必須合適,才能測到正確的溫度
腋溫37℃需要放在腋下4分鐘,再量體溫
肛溫38℃放在肛門內2.5公分左右,維持2分鐘
口溫37.5℃ 5歲以上的小朋友,才適合開始量口溫,即放置於舌下,嘴巴緊閉3分鐘
※量腋溫、肛溫之前,必須將溫度計的溫度甩到37℃以下再使用。0-1歲的小寶寶,量耳溫、腋溫、肛溫會比較準確。
寶寶發燒的注意事項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發燒是感染常見的症狀,基本上當父母帶著寶寶來到小兒科門診,醫師會先確定發燒的時間、症狀及小病患的年齡,並且診斷引起發燒的原因。針對發燒需注意以下問題:
1.發燒的時間:
小寶寶生病了,大部分父母都會非常緊張,到處帶著寶寶去就醫,今天看完病、拿完藥,症狀沒有好轉,父母又會帶著寶寶去看下一個醫師。當父母帶著寶寶來到門診,訴說病情的同時,醫師會再次確認寶寶發燒的時間。
2.症狀:
除了發燒的症狀外,還需要了解是否有其他症狀及疾病,如:咳嗽、流鼻水、過敏性鼻炎、氣喘等,以確立診斷疾病,及評估其嚴重程度。不過發燒的溫度高低,並非評估疾病嚴重程度的絕對重點,如:嬰兒玫瑰疹病患常會發燒到40℃左右,但是日後不會發生任何後遺症。0-1歲的小寶寶對很多細菌或病毒都是第一次感染,病程的變化不太一樣,所以不能太大意。
3.病患的年齡:
診斷小兒科病患的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大小孩已經有表達能力,只要再配合檢查診斷,就比較容易發現其病徵;2歲以下的小孩,還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照顧者的觀察則佔了重要的比例,如:觀察孩子的活力、食慾狀況、睡眠情況,都可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4.排除常見疾病:
一般來說,小兒發燒大部分都是呼吸道、腸胃道、口腔感染的問題,若是診斷過後排除是以上原因所引起,就要懷疑可能是中耳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問題。此外,有少數的發燒是夏季熱及不明原因引起的,或是嚴重的身體疾病引起的,如:免疫方面的疾病、惡性腫瘤。以上的疾病都必須經過進一步的檢查,如:檢查耳朵、驗尿、抽血、胸部X光檢查等,才能確定診斷。
如何照顧發燒寶寶?
如何照顧發燒的寶寶?相信是許多父母心中最大的疑問之一,以下有幾個原則應該注意:
1.觀察寶寶發燒的狀況
2.洗溫水澡
3.謹慎使用退燒藥
4.讓寶寶多休息
抗生素的使用時機
李秉穎醫師指出,小兒感染的疾病有一半為病毒感染,感染病毒並無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而細菌感染則可使用抗生素治療,父母不應該排斥,常見的疾病,如:中耳炎、鼻竇炎、咽喉炎、肺炎等。但是在使用抗生素上,父母一直有許多疑問,到底什麼時候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會不會有抗藥性?
在確定孩子是細菌感染時,才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且如果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最好一開始就使用適當劑量、長效型的,而且用藥的次數、天數、劑量必須完全依照醫師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因為若一次沒治療成功,細菌仍然存在,只是症狀暫時改善,之後反覆發作時,症狀可能會更嚴重。而且上一次存活下來的細菌,可能就會出現抗藥性,治療反而更困難。
濫用抗生素的原因
李秉穎醫師表示,目前廣泛被討論的濫用抗生素問題,其實大致上的原因如下:1.以前受到相同細菌感染的疾病有抗藥性,必須用更強的藥物才能有效治療;2.醫學教育重視住院而輕視門診,所以許多醫師的門診診斷治療受訓不足;3.疾病都有一定的病程,醫師無法在初期診斷出該疾病會併發細菌感染,為避免日後的醫療糾紛,會事先使用抗生素治療;4.藥房容易買到抗生素(如:消炎藥),民眾常會自行濫用;5.畜牧業在養殖上濫用抗生素;6.小寶寶生病了,就應該看小兒科,因為民眾的就醫習慣有偏差,常會帶寶寶上內科。其實不同的科別受訓不同,就像腸病毒流行初期,有些醫師對小兒腸病毒一無所知,所以無法早期診斷,而錯過治療的重要時期。
【Part2.四種常見的感染疾病】
一、腸病毒
二、泌尿道感染
三、小兒急性中耳炎
四、表皮念珠菌感染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有趣,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三十七點五度,上下變動一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三十六點八度,上下變動零點五度。
如果設定溫度提高,例如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C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C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許多父母也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當然體溫升高。
發燒會損傷腦子嗎?
發高燒本身,是不會使「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C,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C,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C,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發燒,引起次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綜合以上的論點,面對發燒正確的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每位兒童家裡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嬰幼兒體表面積大,從皮膚散熱效果最好。發燒時不宜穿多衣服,強迫出汗,反而應用冰枕,溫水拍澡等物理性的退燒方式,輔助退燒藥劑的化學性退燒,效果最好。
簡而言之,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C)擦洗。通常使用退燒藥一小時後,可以評估藥效。體溫不必降到正常,只要孩子舒服一些,不再煩躁不安就算有效。
退燒效果不彰常因劑量計算錯誤,孩子體重不斷增長,劑量也需不斷調整,應個別請教醫師。退燒藥也可以交替不同種類使用,也就是說,這次用普拿疼,下次用肛門栓劑,可以避免同類藥物累積過量。每次使用退燒藥,不論是否為同一種,應相隔四小時以上。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如何面對發燒?
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最好的預防發燒的方法。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一則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一則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後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
此外,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小嬰兒也可能燒到40。C,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卻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它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最重要的,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嬰兒,敗血症往往只表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了就沒事。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