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身體要「發燒」,是人體的自癒力在運作,「發燒」是身體免疫系統活躍運作的證明。當身體的溫度升高時,白血球的數量會變多,所以更多的白血球會進入血液的循環;同時,白血球的活力以及戰鬥力也相對的提升。當干擾素的產生速度變快,且抗體的產生速度也加快了有二十倍之多。當身體藉由發燒來提升免疫系統時,同時也提供了外來侵入體一個不友善的環境,可幫助身體消除病毒等的感染。
發燒恐懼症,中外皆然,父母特別擔心發燒會有不好的結果,會燒壞腦子,以後會智力不好、學習不好,沒盡到保護幼童的責任,不趕快退燒,體溫會一直上升。寶寶燒不退,四處就診或購藥,要求醫生給予特效藥(如打點滴)迅速退燒,藥可能越加越重,以為暫時不燒了,疾病就控制住了。
有些的家長對發燒處理過猶不及的方式,讓臨床兒科醫師跟父母解釋時有些困擾,退燒心切的家長覺得生病的幼兒體溫趕快恢復正常才放心,因此盡力退燒。
例如醫生說感冒要多喝水,有的家長遵醫囑一直給幼兒補充開水,到水中毒(血鈉太低),嗜睡昏迷;也有小孩吐血,竟然是阿媽怕孫子感冒燒壞腦子,一直定時餵溫克痛避免燒起來(現已不用於幼兒退燒)而餵到胃出血。頻繁的洗溫水澡,讓發燒的幼兒更疲累等,也有退燒栓劑(不少家長習慣到藥房自行購買)使用到幼兒有腹瀉現象或肛門受傷,便便有血絲。
許多父母是以錯誤方式來照顧發燒的孩子,例如:加蓋棉被悶出汗來、用冷水或酒精擦拭身體、睡冰枕、發燒38℃以下立刻吃退燒藥或使用退燒塞劑,以及兩次退燒藥的間隔時間太短等等、這些都是不對的。
相對也有寶寶反覆燒一週,驗尿檢查才發現是泌尿道感染,而且併發有尿路迴流,難怪以前時常發燒當感冒治療,退燒消炎藥吃吃就好,反反覆覆。發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會引起發燒的嚴重疾病(如腦膜炎、腦炎),應對症治療,不要一味的退燒,忽略了真正的「病因」,卻延誤了疾病的治療。
什麼時候該量體溫?
覺得寶寶或幼兒有點不對或有生病的症狀就可以隨時量體溫。平均約四小時量一次,不對勁隨時量。記錄可供醫生參考。為寶寶量體溫時,要避開餵奶後、餐後、入浴後、哭過之後等的時間,體溫可能受影響而偏高,要在體溫呈穩定狀態時測量。
如何量體溫?
耳溫、肛溫、口溫、腋溫、背溫都可以用等來量寶寶體溫,以肛溫最接近中心體溫,耳溫和肛溫的關連性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也比較方便,但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常常不準確,不建議使用。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量腋溫或背溫。量額溫常會低估不建議常規使用。水銀體溫劑台灣已建議不使用。
耳溫因為方便迅速,常被用來量寶寶體溫,但三個月以上嬰兒幼兒成人才適用,使用不正確也會影響測量結果。測耳溫時,兩歲內是38℃以上才算發燒。1歲以內的幼兒,量測時外耳需往耳朵後方拉。1歲以上及成人,耳朵需往上及往耳朵後方拉,以便耳道拉直。將耳溫槍測頭輕輕放入至合適的鬆緊壓緊測量,對準耳膜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時量耳溫會有誤差,應改用其他方法或正常耳量體溫。待在太冷或太熱溫度下,如剛洗完澡、屋外很冷剛入門,應避免立即量耳溫會不準。多次(三次)測量耳溫後,取最高值。當兩耳量出來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為準。
常見發燒迷思Q&A
Q1.寶寶發燒,父母可在第一時間就開始用藥,並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塞劑或是退燒藥?
A:小孩發燒,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藥或是退燒塞劑,如為為完整包裝未開封退燒的藥水或效期內保存良好的退燒藥仍有足夠藥效,可依醫囑的劑量使用。有問題是在第一時間,小孩發燒就用退燒藥,應觀察一下,所量體溫是否正確,隔一下再量一下,有些體溫計測量誤差會偏高或低都要小心,必要時換一隻可靠的體溫計。
耳溫(肛溫)38.0℃以上,一般幼兒發燒38.5℃以下發燒時,不急著退燒,醫學研究顯示輕度的發燒時,體溫高較體溫低免疫力較佳。退燒過度,小孩反而不舒服,疾病恢復慢。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免疫進行的表現,退燒藥本身沒治病的效果,雖然暫時退燒但感染仍在進行,退燒藥只是減少發燒引起的不舒服。當然可配合使用空調讓環境維持室溫(25℃)通風舒適,補充水份電解質,溫水擦擦身體將汗水輕除,換寬鬆衣物,讓寶寶更舒服。
患有慢性心肺疾病,代謝紊亂,神經系統疾病;熱性痙攣的幼兒(六歲以下,一發燒可能會抽筋),約佔4%幼兒。需積極即早退燒,可依循醫生的建議方式給退燒藥。
Q2.寶寶發燒超過38.5℃以上時,才考慮使用藥物性的退燒治療?
A:38.5℃以上時才考慮使用藥物性的退燒治療。如果幼兒活力好,食慾尚可倒不急著退燒。一般醫生建議使用退燒藥的標值是38.5℃,但其意義不在於超過38.5℃一定要使用退燒藥,而是超過38.5℃的發燒無法讓小孩安穩入睡、覺得很不舒服時,不妨使用退燒藥緩解症狀。如果發燒了還可以睡得好、玩得開心的話,就不必用急著用到退燒藥了,有些過一陣子,自己會降下來。
兒童出現發燒,是不是需要降低體溫;最主要是根據兒童是否因為發燒而感覺身體不舒服(如頭痛),而不是根據體溫的高低.通常體溫必須高達39-40℃,兒童才會感覺身體不舒服;這種情況,使用退燒劑降低體溫能夠有效的減少兒童的身體不舒服。腸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峽炎會讓幼兒的軟顎溃瘍疼痛厲害,醫生會定時給予鎮痛解熱藥,讓軟顎溃瘍疼痛減輕,也有退燒的作用。
國外有些建議可到39℃才使用退燒藥,在台灣的家長能接受39℃再退燒的不多,因此,一般醫生建議使用退燒藥的標值是38.5℃。如果已依醫囑退燒方式給藥,發燒仍在38.5℃上下徘佪,也不必一定再使用大量的退燒藥,退到38℃以下的正常體溫,應觀察幼兒症狀、記錄發燒狀況給醫生檢查查病因的參考,比退燒重要。
有些家長怕給藥退燒後,醫生會不好診斷而不敢退燒,甚至幼兒一高燒就立刻就醫,應在家中給些退燒處理觀察一下,待情況穩定再出門。
不少家長有經驗,好發在六個月到兩歲的嬰兒玫瑰疹,會高燒三到五天,寶寶有點累,但照吃照玩,出疹子燒就退了。不論如何退燒、打點滴都是高燒三到五天,直到出疹後燒才退掉,退燒藥給只是讓寶寶發高燒時舒服一點。
Q:3孩子吃過多退燒藥,從高燒變成36℃以下的低體溫,嚴重甚至可能傷害肝臟與腸胃?
A:孩子吃過多退燒藥,從高燒變成36℃以下的低體溫,會更不舒服,全身蒼白冰冷乏力,流冷汗。退燒藥效果越好越傷胃,吃的直接刺激腸胃。肛門塞劑退燒即使從缸門直腸黏膜吸收至血液仍可能傷胃或肛門局部刺激引起腹瀉,退燒迅速但容易退燒退過頭,由於肛門吸收的能力不同,藥效在每個小孩也不同。(Ibuprofen除外的其它NSAID成份)口服藥物或肛門塞劑不是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推薦使用的兒科退燒劑。
過量的藥物退燒會加重肝臟負擔。幼兒輕度的發燒,就過度退燒,反而會抑制免疫力系統,對病程早期恢復適得其反。
Q4:「普拿疼」是常用的退燒、止痛藥物,若使用過量,會加重肝臟負擔,導致中毒,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損?
A:普拿疼有肝毒性報導後,有些家長已經恐懼給小孩使用,因此特別解釋一下,其實此案例是父母拿大人使用的普拿疼給幼兒服用,才導致「普拿疼」中毒。大人普拿疼劑量500毫克,是小兒普拿疼80毫克六倍多劑量,所以不能給幼兒吃。
普拿疼最被推薦使用的原因:可信的退燒效果、副作用較少比較不傷胃,最重要,普拿疼是目前最安全的退燒劑之一。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只建議使用小兒普拿疼和布洛芬(Ibuprofen)做為兒科退燒劑。
肝毒性是普拿疼較重要的副作用,通常必須小孩服用超過每公斤150毫克,才會引起肝毒性;幾乎是正常劑量的10倍多。因此,如果不是誤服,普拿疼是目前最安全的,也是小兒科醫師推薦使用。普拿疼比較其它退燒速度不是很快,且有效時間約四個小時,心急的家長常質疑其效果而自行加量,或未隔四小時又加量。
退燒藥的使用最好是經由醫師的指示後使用,每次間隔平均為六小時,普拿疼必要時可考慮縮至4小時,藥物使用後半小時開始發揮作用,千萬不要因為想快點退燒,就同時使用口服藥和塞劑,這樣很容易因劑量過重而失溫或中毒。
結語
幼兒輕度的發燒,就盡力降低體溫,不只小孩不舒服,反會抑制身體的免疫力系統,減低對病程早期恢復的能力,可能會拖延病情或掩蓋症狀,使其難以確定原因。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