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嬰兒腸套叠,嚴重可奪命

一般人對「腸套叠」(Intussusception)這個病症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對兒科醫生來說卻必要認清不可,事關此症較常見於嬰幼兒身上。有兒科醫生指出,腸套叠會阻礙腸道血液流動和引致腸塞,嚴重時更會使腸道壞死、腸道破裂、腹膜炎等致命併發症,絕不能掉以輕心。所謂「腸套叠」,可簡稱「套腸」,是指一段腸道套入另一段腸道的一種狀況。兒科專科醫生陳少儒解釋︰「套腸的狀況就如單筒望遠鏡收納時的摺叠模樣,一段腸道套著另一段。理論上,套腸可發生於整個腸道的任何一段,但有一位置,如大腸與小腸的交界處,則特別容易出現套腸情況。」

林太育有兩名兒子,幼子浩賢18 個月大,上月突然出現輕微腹瀉及發燒,求診後最初認為是患上感冒和腸胃炎,因此有胃口欠佳、腹痛、嘔吐及腹瀉徵狀。「浩賢服藥後情況沒有改善,進食時便會嘔吐,肚子脹得很厲害,肚痛時甚至痛得臉青唇白,哭鬧非常。更甚的是,浩賢的大便出血,我急忙把他送往醫院去。」林太說起兒子發病經過仍心有餘悸,醫生替浩賢檢查後說他出現套腸,需要立即進行治療。

「林太的處理方法很正確,事實上套腸有一定的危險性,及早發現和治療,能減低併發症的風險。」陳醫生續說:「雖然套腸並不是一種很常見的病症,一些外國調查數字顯示每1,000 名兒童,約有兩名患上此症。每年經我手處理的也只是兩、三宗,但亦不能因此掉以輕心,事關套腸可致腸塞,影響腸道的血液流動,令養份無法輸送到腸道內,嚴重時可致腸道壞死、腹膜炎,甚至死亡。」

陳醫生指出,套腸患者在發病初期,可能會出現腹瀉,但由於摺叠的腸道緊緊地互相箍著,病情會迅速變化,出現嘔吐、腹脹、間歇性腹痛、便秘等病徵。病童精神狀況會很差,狀甚疲累、呆滯。當腸道收縮時,患者腹痛劇烈,嬰兒除了嚎啕大哭,還有可能痛得兩腿縮起。此外,套腸還有一個典型病徵,患者會排出深紅色、呈啫喱狀的血便(red currant jelly stool),是腸道細胞脫落,再混和血的黏液,是套腸阻礙血液流動,令腸道壁受損的現象。

浩賢入院後,醫生利用超聲波檢查出套腸位置,並以非手術性的打氣方法,從肛門打氣入腸道,把套叠的腸道拉直。林太表示︰「幸好打氣入腸道的方法奏效,把浩賢的腸拉回正常位置。治療後,兒子的不適和痛楚已減輕,再留院觀察腸道的活動情況是否正常,兩天後便可出院了。」陳醫生表示,上述個案使用的治療方法,把氣體或液體灌進腸道內,令腸道脹起拉直,成功率達9 成以上,但治療後約有10%病人有機會復發。若灌氣或液體治療無效,又或是患者已出現穿腸、腹膜炎的徵狀的話,便需要以手術治療,把壞死的腸道切掉,再把兩段腸道重新接駁。

浩賢能夠康復出院,林太固然開心,但她始終說不出幼子患病因由。陳醫生表示︰「超過9 成患者的套腸成因不明,但估計可能跟腸道淋巴腺增生有關。另有10%的病人,可能是由於梅爾氏憩室(腸道增生分泌胃酸的組織)、敏感性紫澱症(小型血管發炎)、腸道水囊、腸瘜肉等先天性腸道結構異常有關。此外,若是年紀較長或是成人所出現的套腸情況,則與血管瘤、淋巴癌、腸道瘜肉等有關。」

有統計數字顯示,5-9 個月大的嬰兒是腸套叠發病的高峰年齡,約6 成患者發病時年齡少於1 歲;兩歲前發病的,則約佔75%至90%。當中,尤以男嬰多於女嬰,比例是2:1。

腸套叠與小腸氣均是有關腸道的幼兒疾病,發病時兩者又會出現腹脹、腹痛及有機會引致腸塞。究竟我們應如何分辨呢?陳醫生解釋︰「腸套叠與小腸氣的確有部分病徵很相似,不過小腸氣是腸道從腹膜的虛位(較常見於腹股溝)跌出,發病時不一定有病徵。而且,腸套叠會出現喱狀血便的典型和獨有的病徵,跟小腸氣分別甚大。」他又提醒,若幼兒出現類似徵狀,最好由專業人士來診斷,還是盡早求醫。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