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常見臨床類型分類有哪些呢?
痤瘡常見臨床類型分類1、尋常性痤瘡最常見,主要發生在面部,也可見於胸背部,只有少數患者可侵犯四肢和臀部形成泛發性痤瘡。開始是於毛囊口一致的圓錐形丘疹,輕者為白頭或黑頭,稍重則形成炎症性丘膿皰,如果炎症繼續擴大及深入,則於皮下形成大小不等之淡紅或暗紅色結節,或略高出皮面。有的損害則呈黃豆至指端大的橢圓形囊腫,可化膿成膿腫。痤瘡的損害是多形性的,其變化是疾病發展的過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患者身上,常以其中某一型損害為主。絕大多數患者過青春期後症狀逐年減輕,以致消失。但有膿皰、結節、膿腫、囊腫者愈後留下凹陷性或增生性疤痕,影響外貌。尋常性痤瘡的主要表現有:
1)皮脂溢出:多數痤瘡患者為油性皮膚,而且痤瘡的嚴重程度與皮脂分泌量有一定相關性,但在痤瘡消退以後,皮脂溢出仍可能持續存在。
2)粉刺是毛囊漏鬥過度角化形成的皮損,分開放性和閉合性兩種。
痤瘡常見臨床類型分類2、特殊類型痤瘡1)聚合性痤瘡:多見於男生,青春後期發病。疾病開始常為隱襲性,主要分佈於背,臀,頰部.主要分佈於背、臀、頰部;但腹、肩、頸、面、上臂和大腿可同樣累及。損害由無數的黑頭、丘疹、膿皰、膿瘍和囊腫形成。囊腫潰破形成瘻管,潰破之膿瘍形成凹陷性疤痕.病程頑固,常持續多年而不退。患者偶有全身症狀如疲勞、不適、發熱、多關節痛。此時,常處在急性發作期,尤其在潰瘍性損害形成階段,稱為急性發熱性潰瘍性聚合型痤瘡。
2)暴發性痤瘡:男性多見。特點是有輕度痤瘡數月或數年的患者突然病情加重伴有發熱、多關節痛,並出現體重下降,貧血、白細胞增多、血沉升高等。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聯合治療有效。
3)壞死性痤瘡:又稱痘瘡樣痤瘡或額部痤瘡,從不發生在青春期以前,常見20—50歲,男性稍多.皮損可波及顳部,髮際前緣、鼻、耳甚至軀幹四肢。其特點是額部的毛囊性丘疹、膿皰、壞死及凹陷性瘢痕,開始為粟粒大小的暗紅色毛囊性膿皰,中心部分有毳毛貫穿,中心部分很快結痂壞死,形成盤狀痂皮,最後脫痂遺留凹陷性瘢痕。患者主觀灼熱或瘙癢。
4)嬰兒痤瘡:多於出生後3個月內發生,幾乎只見於男嬰。罕見,本病原因不明,常有明顯的家族史,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皮損主要發生在面頰,為黑頭、丘疹和膿皰,偶有結節和囊腫。黑頭損害在數週內消退,丘疹和膿皰可天6個月內痊癒,留下坑狀疤痕。少數患兒可持續在1年以上。並在青春期容易復發。
5)月經前痤瘡:經前發病或加劇,皮損限於頦,眉間或一側頰部,數量少。其中許多人在青春期不患痤瘡,隨月經週期的變化而改變。
6)藥物性痤瘡:服用皮質激素、溴、碘等藥物後,可有痤瘡樣皮疹發生於面軀幹。無黑頭粉刺,炎症反應常較重,發病年齡不限。
7)職業性痤瘡:與礦物油接觸者可產生痤瘡樣皮疹,唯損害大多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常侵犯手背、前臂、肘、膝附近,同工作者有相同患者。
8)熱帶痤瘡:是指發生在高溫,高濕地區的痤瘡,皮損可累及背,肩,頸及手臂,大腿和臀部,主要為結節和硬性囊腫,可留下毀壞性疤痕,離開這種氣候以後可以緩解。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