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奶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利弊有哪些?下面介紹用牛奶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利弊:
過去,治療消化性潰瘍主要採用「飲食療法」,此療法主要以牛奶、雞蛋、奶油為飲食重點內容,以牛奶為基礎;認為此飲食能持久地稀釋、中和胃酸,牛奶在其中起緩衝胃酸作用。
經研究表明:牛奶中的脂肪酸能引起胃酸分泌增加;牛奶中的鈣質,可促進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又能促進胃酸分泌。因此,牛奶實際上還有促進胃酸分泌作用,這與常人在吃牛奶後有返酸現象出現是吻合的。有報告說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吃牛奶後,胃酸增加30%。
有人對服用牛奶和不服用牛奶的消化性潰瘍病人分為兩組,再用甲氰咪胍治療,發現服用牛奶的病人治癒率為53%,而不服用牛奶者為78%,多服用牛奶並不利於潰瘍的癒合,這一結果與傳統的認識完全相反,至少可說明十二指腸潰瘍病人不一定強調牛奶飲食。
但臨床上確有潰瘍病人吃牛奶後,胃痛明顯減輕,這可能飲牛奶量未達到「飲食療法」所規定的數量有關。
吃大量牛奶後,可發生高血鈣症。長期大量飲用牛奶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有時還出現潰瘍頑固不易治癒。因此,消化性潰瘍患者不宜大量飲用牛奶,應適可而止。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