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胃潰瘍癒合有「國際標準」

胃潰瘍癒合有「國際標準」,胃潰瘍癒合有「國際標準」介紹如下:
消化性潰瘍是目前最常見、最多發的疾病之一。醫生和患者或許都有共同的體會,治療潰瘍病並不難,很多藥物亦頗有療效,但問題是治療不徹底,「治癒」之後很快又會復發;一而再,再而三,令人傷透腦筋。於是,潰瘍復發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成為醫學難題。

為什麼潰瘍病容易復發?皆因沒能很好地解決潰瘍癒合質量的問題。以往判定消化性潰瘍治療的療效,主要看「癒合率」,潰瘍一旦癒合,就被認為「治癒」了。殊不知這種「癒合」很可能是表面現象,而實質潛伏著隱患。猶如一項建築工程,澆灌的混凝土質量不好,裡面夾雜著大量雜質(俗稱「豆腐渣」),那麼這個建築物就有倒塌之虞。可見「癒合質量」至關重要。

1990年末,在夏威夷國際消化會議上,美國一位消化病權威首先提出了「潰瘍癒合質量」的概念,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與認同。其實,人們早已注意到,在肉眼下(內鏡下)觀察潰瘍愈合情況,並非都很好。有些潰瘍貌似「癒合」,而實際上局部組織結構與功能成熟程度不高,潰瘍因子依然存在,以致容易復發。最新醫學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潰瘍癒合,必須從再生黏膜的組織學、超微結構與功能重建這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潰瘍癒合質量高,再生黏膜組織結構與功能成熟程度高、黏膜及黏膜下結構重建更為完全,復發率自然就低。因此,評判潰瘍藥物的療效,應以其能否真正提高「潰瘍癒合質量」為客觀標準,而把潰瘍癒合速度放到次要地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以往常用的抑酸藥物,雖能使潰瘍迅速癒合,且能改善潰瘍症狀,但潰瘍癒合質量一般都不高。具體表現為:潰瘍上皮下黏膜分化程度低、胃腺體囊性擴張,微血管減少及結構、排列紊亂,以及再生黏膜功能狀態低下,微循環狀態和分泌粘液的機能較差,保護性介質產生量少等等,這就為潰瘍復發埋下了「禍根」。

如何提高潰瘍癒合質量?關鍵是解決黏膜細胞再生與功能重建的問題。最近推出的國家一類新藥「欣洛維」(胸腺蛋白口服液)正是著眼於提高潰瘍癒合質量而研製的。大量的研究證實,「欣洛維」能促進潰瘍部位上皮細胞再生及黏膜下組織與微細血管的重建,加速黏膜細胞的分化,同時促進再生黏膜功能的恢復,增加保護介質的合成分泌,從而有效地保護胃黏膜。數千例臨床觀察表明,由於「欣洛維」提高了潰瘍癒合質量,使復發率大大降低,從而實現了潰瘍病治療上的突破。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