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的成因
1.包括失業、學生升學壓力、就業困難、經濟糾紛的精神因素。國內幾個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精神因素為消化性潰瘍誘因者佔5.4%-20.5%。出診胃潰瘍或復發病人中,分別為84%和80%在症狀發作前一週內有嚴重精神應激因素刺激。
2.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進餐不定時、進食過快、食物冷熱辛辣刺激、餐後不休息等不規律、不科學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往往導致胃病的發生,諸如過多食用高脂肪食物、過量飲用咖啡濃茶和可樂以及過量飲酒等不良習慣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上消化道粘膜防禦因子能力降低,使久治不癒的胃炎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重,最終導致潰瘍的發生。
3.幽門螺桿菌是目前人類發生率最高的慢性細菌感染之一。研究表明,Hp感染是慢性活動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我國是Hp高感染國家,普通人群的感染率50%-80%之間,目前尚無理想的疫苗可以防治。
4.藥物因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s)近年來其臨床應用範圍逐漸擴大,據估計全世界每年NSAIDs處方在10億以上。NSAIDs可產生局部及全身的鎮痛作用,因而NSAIDs所致粘膜損傷包括潰瘍更傾向於無任何臨床症狀,但無症狀的NSAIDs潰瘍更易並發出血、穿孔,15%的患者可由嘔血,而黑便發生率可高達50%。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